2006-05-31

节日特稿:端午节的回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您是否早已忙碌得麻木,找不到思念的心境?这也许就是节日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又到放下的时候了,换种心情继续生活。短信祝福和email贺卡显得有些喧嚣,Psytopic推荐有空读一读这篇人教论坛版主陈weiguo写的回忆文章,虽然没有《兄弟》的大起大落,字里行间你能读到淡淡的美丽,那种感觉可以洗涤尘心——前提是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祝端午节快乐!-psytopic.com

  小时候,我除了对春节和中秋印象深以外,再就是对端午节非常忡情了。

  快过节了,那时候商店里不卖棕子,只卖包棕子的苇叶。可是妈妈和邻居家的伯母、婶婶们连买苇叶的钱也舍不得出,到时候,她们会把孩子打发到山上采摘菠萝叶的。。

  在过节前的一个星期天,小伙伴们约我去庙岭采菠萝叶。我们所称的菠萝叶就是柞树叶子,因为其叶子的形状象菠萝,所以我们都称它为菠萝叶。因为用菠萝叶来包棕子的味道与苇叶包的棕子味道差不多,精明的家庭主妇们便让孩子们利用星期天去采摘菠萝叶来包棕子,以节省家庭开资。

  庙岭是大连市郊区的一座山,山坡上长满了柞树和桑树。

  农历五月,漫山的野花点缀着如翠的山峦,我们一行几人沿着马子沟的山间小径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走到庙岭。登上庙岭的峰顶向另一面山坡下望去,漫山的柞树张开无数片碧绿的叶子欢迎着我们。它们仿佛在说:“小朋友们,你们辛苦了。快来摘吧,我们的叶子有的是,够你们用的了。”

  小伙伴们喧闹着跑下山坡,向篮子里采摘树叶,我们一般都选择比较丰满而又大大的叶子摘下来。也许是那时候人们的经济都不富裕,山坡上摘菠萝叶的人很多,经常能听到人们的说笑声和姑娘们的歌声。因为年龄小,我们也不知道欣赏,只知道采摘菠萝叶。不大一会,大家都采够了。

  这时,范树信喊了一声:“快来,这里有桑椹。”大家一听,都跑了过去。山坡上的几株桑树结满了桑椹,也许这个山坡朝阳的关系,有些桑椹已经开始发红了。我们不管好吃不好吃,纷纷上树采摘。红的桑椹还有点甜,可是那些绿的桑椹入口后又酸又涩。也许采波萝叶时对桑椹有了印象,过了一些日子,我们竟然在捉蝈蝈的时候专门跑来吃了一回桑椹,大家把嘴吃得都变了颜色才回家。

  终于到了过节的那一天,早晨天还没有亮,爸爸就把我喊起来。我不愿意起床,爸爸一下子把我从被窝里拎起来,说:“不行,今天你必须和我一起上山。早晨用山上的露水洗脸、洗眼,能让你眼明心亮。”

  听了这话,我立即穿上衣服和爸爸上山了。到了山坡上,我用挂在草木上的露水洗眼睛,说也奇怪,用早晨露水洗眼时的那种感觉好极了。洗完了眼睛和脸后,我感觉精神特别好,便和爸爸一起采了一些艾蒿回家。回家后,爸爸把艾蒿挂在门上的屋檐下,说是可以避邪。邻街的家家户户的房檐下和大门上都挂着艾蒿,还有的人家拴着红布条。

  妈妈和奶奶早已经起床了,她们将已经包好的棕子煮熟了。全家人每人一小盘白糖,一人分了三五个棕子,还有两个煮熟的鸡蛋。别看那时候鸡蛋才几角钱一斤,平时我们也吃不起的,只有过端午节的时候才有幸分得两个。

  我和大弟弟把自己分得的两个鸡蛋小心地放进了书包,我俩舍不得吃,过一会要有大用途的。两个小弟弟却不管那一套,三下五除二,一会功夫就把鸡蛋吃完了。奶奶把自己的那份鸡蛋给了我三弟弟,妈妈叹了一口气,把自己的那份给了小弟弟,爸爸则把他那份分给了我和大弟弟每人一个。

  奶奶拿出了几缕彩色丝线,分别拴在我们的手腕上。她告诉我们:“快出去玩吧。”

  我和大弟弟跑到门外,每人拿出一个鸡蛋,我说:“顶不顶?”大弟弟看看我手里的鸡蛋,稍犹豫一下说:“顶。”

  于是我们俩将鸡蛋握在手里,只露出一个小头,俩人将鸡蛋头对在一起使用力顶着。也许是弟弟小一些的原因,他竟然把大的那一头来与我顶,一下子就把他的鸡蛋顶破了。

  大弟弟咧着嘴,痛心的了不得。没有办法,他只好将顶破的鸡蛋剥开皮,依照比赛的规则先让我咬一小口,然后才自己吃。大弟弟输了一场后,便不肯再与我比赛了,他去找自己的小伙伴比赛了。我则把鸡蛋带到学校和同学们比赛起来,结果两场比赛都输掉了,每个鸡蛋都让同学吃了一半。不过这一天我们玩得特别快乐。

  如今,奶奶和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孩子也远离我们夫妻二人。又要过端午节了,我坐在电脑前,想起了少年时代,想起了父母和奶奶的音容笑貌。我永远失去了他们,但却不能忘记她们。

  我流着眼泪写下此文,作为对奶奶和父母的纪念。



来源:人教论坛 /作者:陈weiguo




扩展阅读:



端午佳节话民俗(节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按照时序,端午节被认为是夏天的节日。关于这一节日的形成,在文献和民间有许多说法。不同的说法表达这一文化创造和传承者的共同心理。

  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端午节源于古代的“龙子节”。闻一多《端午考》认为中国的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至今在中国南方各地流行的端午节期间划龙舟的习俗,可能是这种原始古老的崇龙观念的遗留;《大戴礼记·夏小正》载:“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是说中国古代就有了五月用兰草煮汤———“兰草汤”进行沐浴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至今在中国的有些地区还有五月用兰汤或艾汤沐浴的习俗,可见这一习俗的久远;端午的起源时间,有的学者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从文献记载和时空观念上,这一主张是有根据的。但是,具体的解释却和众多的历史人物发生联系,如纪念越王勾践、伍子胥、介子推、曹峨、屈原等。宋·高承《事物纪源·竞渡》引楚传云:龙舟竞渡“起于越王勾践。”从地域上讲,端午习俗主要起源于南方。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认为“竞渡起于送灾”,“竞渡本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与屈原无关。实际上端午节源于古老的巫术,是有许多证据的。对照文献记载和现在传承的习俗,都说明无论古代的习俗和现在的传承,端午习俗均与巫术活动有关。它的许多民俗事象表明古老的巫术活动是端午习俗的本质。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五月节”、“天中节”、“天长节”、“地腊节”、“五毒日”、“娃娃节”、“女儿节”等。不同的称谓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这也说明端午节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太平御览》引晋·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因“五”与 “午”同音,又五月为单月,按照中国的阴阳五行观念,午在地支中为第七位。地支纪月,单月为“阳”;又端午正值仲夏季节,此时阳气始盛,故五月五日称为 “端午”或“端阳”。按照阴阳五行学说,“五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加之五月又是蚊虫滋生、疾病、邪气流行之时,所以“端午”又称“五毒日”,民间素有“善正月,恶五月”之说。大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五月就被认为是“凶月”、“恶月”,有许多的忌讳。

  端午粽子。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粽子,又称“角黍”。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周处《风土记》和《本草纲目·谷部四》:“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今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粽子作为节令食品,风行全国。粽子花样繁多,多用于祭祖、敬神和馈赠亲友。现在粽子已经成为常年食品,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不过每当端午节来临时,粽子仍然是最畅销的食品。许多家庭还在自己制作粽子,欢度节日。

  悬挂菖蒲、艾草。以往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菖蒲、艾草借以避邪。菖蒲、艾草是一种中药材,它可以用来防病和治病。菖蒲的根茎有镇痛、健胃、驱风寒和利尿等功用。菖蒲的叶子又直又长,像一把双刃宝剑,悬挂在门口自然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用菖蒲泡酒喝,还有行气止血,延年益寿的功用,因此菖蒲被用做端午节的节物受到重视,含义也在于此。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主要流行于中国的南方水乡地区。“龙舟”的起源很早,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种习俗。发源地在吴越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它变为端午节的习俗,并和纪念屈原的事迹发生了关系。龙舟竞渡实际上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巫术仪式。在浙江武义地区端午节不划龙舟,而举行一种叫做“推龙船,送瘟疫”的仪式。在五月端午节这一天,用一条扎制的龙船送鬼。民间有“端午船不推,瘟病要发生”的说法。

  端午节的行事还有很多,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端午节也成为民族节日的重要内容,如苗族的龙船节,畲族五月初四过端午节,达斡尔族端午节的药泉会,羌族的端午节和大禹会,藏族的端午节赛马会等等。


节选自《光明日报》/ 作者:陶立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