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7

艺术家自虐心理分析



我们心目中典型的艺术家形象是这样的:乱蓬蓬的头发,瘦削的脸颊,很差的气色,手里拿着一枝烟,晚上在灯下创作,白天睡觉。艺术家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来 产生灵感,自虐能够使身心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古人喜欢在几杯酒之后写诗,现代作家在创作时则喜欢吸烟。很多作家在开始写作时是抱着这 种心理来“自虐”的,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不自虐就写不出东西来..-Psytopic.com

      看过《一声叹息》的人一定还记得,张国立扮演的梁亚洲写作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地找“气场”,并且认为气场最好的地方是卫生间,他把电脑放在卫生间,几乎赤裸着身子敲着键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熊玲说,文字、艺术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自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他们总是在自虐中寻找灵感。作家、作曲家、画家经常喜欢“昼伏夜出”,生活没有规律,极嗜烟酒。不修饰容颜也是自虐的一种,不仅在生理上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旁人不理解的目光实际上在心理上对于他们也是一种压力,但很多艺术型人才还是喜欢这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自虐的心理。

      艺术家早期经历丰富,容易使其产生自虐倾向

      一个没有丰富经历的人很难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这里所谓的“丰富经历”通常是指痛苦的经历,包括在家庭的不幸和社会上经受的痛苦。童年时代过度缺爱、得不到关注就会导致成年之后有自虐倾向,以此来换取注意和关爱。有的人在社会上经受了痛苦,心理上产生了极强的攻击倾向,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把怨气发向外部,就只能通过折磨自己来发泄。

      艺术家“自虐”实际是自恋

      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生活。“曲高和寡”,他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交流的对象,只能与自己交流。他们经常沉浸在自我想象中,自我欣赏,通过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来产生灵感。久而久之,艺术型人才就渐渐变得不喜欢与外界交流,只喜欢在完全的自我封闭中去创作。

      与自己的交流首先要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自虐能够使身心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感觉到自我的存在。艺术家的心理上通常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生活中的自我,一个是写作的自我。让两个自我充分交流,能使作家产生灵感。因此从根本上来讲,艺术家的自虐是极度自恋的表现。

      长期创作生活使艺术家对自虐产生心理依恋

      每个艺术家都不是一开始就能成功。在成功之前都要经历退稿、失败。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选择吸烟、喝酒等方式自虐,让身体的痛苦大于心理的痛苦来减轻心理负担。也有的文字艺术工作者存在从众心理,认为艺术家都是在“自虐”状态下来工作的。古人就喜欢在几杯酒之后写诗,现、当代作家在创作时则喜欢吸烟。很多作家在开始写作时是抱着这种心理来“自虐”的,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不自虐就写不出东西。写出了东西,又会归功于自虐。久而久之,他们对于自虐就产生了心理依恋。



      艺术家的个人性格容易和生理差异诱发自虐

      从个性来讲,文学艺术工作者相比一般人来说,情感要强烈许多,但又得不到充分的表达,丰富的感情就会转化为抑郁。从大脑神经学来看,文学艺术工作者大多都是右脑型的人,右脑型的人擅长形象思维,喜欢自由发挥,不喜欢遵循客观标准和行为模式,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但无论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当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非常痛苦。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自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心理上的痛苦。

      “自虐”的确可以帮助产生灵感

      这里可以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在沉默中爆发”。人在被极度压抑产生巨大痛苦之后爆发出来的力量和灵感通常是惊人的。因此艺术家通过自虐,先使自己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当痛苦达到一定程度,反弹出的灵感也是巨大的。

      最永恒最伟大的作品往往都是悲怆的,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设法使自己处于悲怆的感觉之中。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和行业的特性。



Psytopic摘自北京科技报 /编辑:魏陈静
图片来源:Ynet北青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