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

单相思的保质期有多长?



英国心理学家佛曼斯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专门研究“单相思”问题的专家。最近,他在《人格与社会心理》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佛曼斯特指出,单相思比恋爱更常见。在英国,每年约有100余万人不幸陷入“单相思”泥潭,尤以男性居多。   
  单相思的模式大多是:起初双方仅是精神交流,接着其中一方萌生爱意,并陷入自己编织的情网中难以自拔,不时用隐晦的语言和行动暗示对方。如果对方年龄在25岁以下,通常会直接拒绝单恋者,30岁以上的人则大多“默不作声”,这往往使单恋者产生误解,两人陷入尴尬关系中。

  单相思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14—18岁时更常见,因为少男少女此时正处于爱幻想的青春期,不善于自我控制。而在适婚男女中,60%的人“单相思”过,20%的“多情种子”还可能每年单恋他人2—3次。另外,60岁以上老人也不时出现单恋。

  佛曼斯特认为,单相思的普遍化,与电影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因为影片中锲而不舍的单恋比比皆是,终于感动对方的成功案例更让人心动,于是很多人误以为,感情就是由单恋发展起来的,所以很容易陷入“单相思”中难以自拔。

  单恋他人的人显得可怜兮兮,但研究显示,被恋的人到最后往往也会忧心忡忡。70%被他人“单恋” 的男女在接受调查时说,起初他(她)会为自己的魅力洋洋得意,但后来渐渐因难以开口正面拒绝,不胜其扰而感到烦恼,甚至生自己的气。值得庆幸的是,“单相思”大多“寿命”不长,平均每次持续时间仅为36天,绝大多数人能很快走出阴影。



来源:环球时报
投稿:暗夜星辰



扩展阅读:



以下是摘自《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关于单相思的一节

[RUN]

  单相思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理状态。单相思原来算不得病 ,但过分的单相思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调。


  一、单相思的特征


  1.初恋大多以单相思为开端   


   单相思常是初恋的触发点。我们知道,儿童也常有单相思,但那属于稚恋,并不会引起很严重的心理失调症状。青春期发育的初始阶段,男女少年情窦初开,他们 常常选择生活中或影视中的异性杰出人物作为自己仰慕、追求的偶像。在这个阶段。单相思可以说是少有顾忌的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茨威格在他的名著《巫山云》中便记录了一则悲剧式的单相思故事。故事主人翁著名小说家R接到了一封女人的来信,她向他诉说了十三岁时就开始的对他的爱 情。信是这样写的:    我亲爱的,那一天,那一刻,我整个地、永远地爱上你的那一天,那一刻,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从那刻起,从我感到了那柔和的、脉脉含情的目光以后,我 就属于你了。……你使我整个生活变了样。原先我在学校里学习并不太认真,成绩也是中等,现在突然成了第一名,我读了上千本书……因为我知道,你是喜欢书 的……我以近乎顽固的劲头坚持不懈地练起钢琴来…因为我想,你是喜欢音乐的。   


  这个十三岁的女孩因为一个很普通的机会忽然堕入了 情网,死心塌地要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作家R。这种感情无疑是很真诚的,但也是非理性的。我们已经从那女子的信中获知,如果引导得好,这种力量能使单相思 者的行为发生大变化,如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为单相思是犯了什么大罪,或一口咬定单相思定然会使人堕落,是不正确的。   


  2.单相思的非理性化


    上述故事的剧情是这样发展的:这个女子为了获得爱情,:不惜冒充妓女与作家R度过了三个消魂之夜,最终为了这无望而纯洁的爱情自杀了。可直到她死,作家都蒙在鼓里,酿成一出非理性化的悲剧。


  单相思者总是一厢情愿,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颇像自恋型人格的某些特征。


   米切尔的《飘》描述了美丽少女赫思嘉的单相思。赫思嘉爱上了希礼,可她从未向希礼主动表示过,而只是迷醉在自己的幻想中,等待希礼来向她求婚。从希礼的 一言一行她主观地推断希礼是爱她的,可事实上这个推断完全错了。赫思嘉的单相思在这错误的推断下愈演愈烈,直至希礼即将与韩眉兰结婚,赫思嘉仍想入非非地 认为,自己有权把希礼抢过来。    


  单相思的非理性特征在赫思嘉身上是以 进攻性手段来表现的,而由于性格不同,《巫山云》中的那位女子则采取了委曲求全的方法来表现。此后赫思嘉对希礼的追求还持续了数年,直至媚兰死去,她才明 白希礼爱的的确是媚兰。待她回头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时,已追悔莫及。《巫山云》中的女子最后竟采取了自杀的方法来了结单相思的痛苦,更是大错特错了。这 种极端行为正是单相思的非理性造成的。


  3.单相思的苦恼来自怯懦与幻想


  每个人在恋爱之前总有那么一段单相思,可大多数人要么直接求爱,要么认识到这种爱的不切实际而转移方向,而患相思病的人却把自己淹没在苦海里而不能自拔。他所爱的人对此却一无所知,上面那个作家 R与希礼对女方的单相思几乎毫无察觉,这便是酿成悲剧的真正原因。如果早一点表白的话;好多单相思者会有猛然清醒的机会,而不致于走上绝路。


  单相思患者喜欢沉迷于幻想之中,他们在恋爱中较少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他们的幻想中有夸大对方、贬低自我的倾向,这是不良的思维方式。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建议单相思者采用下列方法进行自我矫正。


  二、自我矫正法介绍


  1.爱欲分流、外化法   


   单相思主要是在初恋期出现。在十六七岁的豆蔻年华,少男少女追求异性的欲望急剧振荡,可此时的少年思想还不成熟,充满稚气。这种情绪与理智的不合拍便自 然导致了少年们单相思的非理性化。荣格认为,—个人的生命能量“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着的。青春期急剧增长的力比多在体内找不到合适的通道,便会瘀积于体内 某—处或泛滥、外流。单相思便是力比多在体内集中投注于某一个人的形象的结果。很自然,这种爱欲的淤积会导致心理的不平衡。当你越把爱欲投注于一人的时 候;这个人的光环就越艳丽灿烂,甚至连那一个人的缺点也成了魅力所在。如把这种瘀积的爱欲分流、外化,从而导致新的心理平衡,单相思者就能渐渐从单相思的 泥沼中走出来。    


  年轻人一般会为单相思感到害羞。其实 同龄人差不多都有可能正在单相思。如果你是处在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单相思中,这是很正常的,并不是一种病,.这里需要改变的是被单相思搅得天翻地覆的那种 状况。我们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要你完全断绝单相思,而是要把单相思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如果你已被单相思折磨得万分痛苦,你最简捷和安全的选择就是,将心事告诉你的密友。你会发现你的朋友会帮你出谋划策,甚至告诉你他的单相思故事呢。这样, 你会感到自己在相思路上并不寂寞。不管你朋友的谋划对你的“爱情”有没有帮助,能倾吐一下心中所淤积的爱意,把自己的焦虑和忧愁与你的朋友分担,你会感到 轻松的。朋友的劝导、安慰会在你的内心自然构起一个新的兴奋点,你的感情也会向这新的兴奋点分流。   


  单相思的人应多参加感兴趣的运动。运动能够消耗部分淤积于内心的能量;从而使人意气奋发、情绪高昂,获得自信与自尊。    


   如果你处在恋爱的年龄,向意中人明白地表达爱慕之情是摆脱单相思的直接方式。一般来说,单相思者的意中人多是出类拔萃者,所以我们可以推想他们大多很理 智。当你向意中人直接表达爱慕之情后,有可能会出现几种结果:(1)接受,(2)劝慰,(3)拒绝,(4)漠视。   


  如果他接受你的爱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他找出种种缘 由劝慰你放弃对他的爱,你就知道你们情缘已了,但交个普通朋友他是不会拒绝的。这样,你单相思的苦恼也可解除不少。如果他拒绝了你,就像希礼拒绝了赫思嘉 的求爱一样,你可以大哭一场,或大怒一场,这对你来说也是人生必经的一次磨炼和情感体验。美梦惊醒的那一瞬虽然痛苦,但你很快会发现这也并非世界的末日, 吸引你的事情还会不断地出现。如果他漠视了你,不理睬你,你应该对自己说:“他根本不懂得爱,一个完美的人怎么可能对别人的爱慕无动于衷呢 ?”你尝试用批评的眼光去扫视你的祟拜对象,会发现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体验。


  2.认知重构法


    一个人一旦陷入单相思,便像吃了迷魂药一般,整日恍忧惚惚,行为不再受理性思维的支配,而受制于潜意识中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又往往与现实相混淆,这便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现在你必须静下心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思维。你可能会这样想:


    (1)他(她)太完美了,他(她)的一举一动都像在施魔法似的(我太丑陋了,我的一举一动根本吸引不了他)。   


  (2)如果能和他(她)结婚,我便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如果办不到,我便是这世上最痛苦的人)。   


  (3)为了他(她),我愿意赴汤蹈火(为了他,我愿做他的奴隶)。   


  我们可以发现,在前一句话的背后还有一层隐意,那就是括号里的话。你常给自己念叨第一句话,并不知蕴藏在心底的第二句话,而第二句话恰恰说明你严重地缺乏自信。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第二句话从暗处提到明处。这是你恢复理智与自信的关键。应该这样想:           


  (1)他(她)很优秀,对我具有魔法般的吸引力,但我也不错,我要努力赶上他(她)。   


  (2)如果我能和他(她)结婚,我可能是十分幸运的人。如果办不到,我也有可能找到比他(她)更好的人。     


  (3)为了他(她),我愿意尽己所能,但我没必要为他(她)忍受过多的折磨。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不能失去自尊。


  如果坚持以这一种方式思维,你便会恢复自己的理智。


  (摘自《实用心理自我疗法》,张源侠、骆丽萍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





Psychology Express  Psytopic.COM
[/RU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