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5

六度分隔假说:两个陌生人的距离有多远



你与比尔盖茨、布什或者萨达姆是朋友吗?似乎不太可能。或者任意点一个人,如果你想联系上他,应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做:找一个最有可能和他有联系的亲友,把问候转达给他,然后他也照样去找下一位亲友。那么,一共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亲友中转,才能找到对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点让人吃惊:不论你想找那位腰缠万贯的首富、Psytopic的读者,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大约只需要6步。

今天和一位朋友在MSN上聊到SNS网站,想到了六度分隔假说,课本早已不见了,自己重新写一篇也不大现实,于是在网络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拼凑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让Psytopic的读者对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文引用了多方材料,有拼凑的痕迹,未尽之处欢迎补充。-psytopic.com



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又称为“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可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其数学解释如下: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 =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复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摘录自wikilab


六度分隔实验:


Degrees of separation = no. of steps to go half way round circle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随机选择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

尚未证明的“理论”:

  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 —— Email —— 来对“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phenomenon)”进行验证。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16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到目前为止,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具体实验过程请参看(点击打开):

    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
   

   
    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
   


    ——摘录自《青年参考》

为什么是“六”度?

  “六度分隔”假说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但为什么偏偏是“六度分隔”而不是“七度、八度”或者“千百度”呢?这可能要从人际关系网络的小世界性质的另外一个特征“150定律”来寻找解释。

  《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马可姆·格兰德威尔在他的著作《引爆流行》中考证了一个名为“郝特兄弟会”的欧洲农民组织,这个组织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个聚居点的人员规模超过150个人时,就要将该聚居点变成两个,这两个点再进行“…… 150-分离-150……”的循环。格兰德威尔说:“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在古往今来,许多团体建制都无意识地采用了这条规律。例如:在14世纪以后瑞典陆军编有旅,每旅辖3个营,每营辖4个连,每连编150人。我国建国后人民公社的建制人数也为150人。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偏偏是150人这个数字呢?人类学家特蕾茜·H·约菲研究发现人类所能处理的社会信息与人类的大脑的视觉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发达程度有关。由罗宾·邓巴领导的研究小组1993年报道了动物种群的规模与其大脑新皮层相对于整个大脑比例相关,在现代人,这个规模大概是147人左右。进而,邓巴在2002年通过西方人比较熟悉圣诞卡片交换行为的调查发现这个人数在153左右。类似的大量研究都表明“150定律”的科学性。只要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每个人的日常密切联系的人际网络是150人左右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就可能有的人数是 150*150*150*150*150*150=11,390,625,000,000è1.1*1013。这个数字远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各代的人数之和。

六度分隔的应用:

  无论是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架构,还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当然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置身在连接的世界中,这个目标在不断接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在互联网上聚合的弱纽带当然还是虚拟的,虚拟虽然是网络世界 的一种优势,但是和商业社会所要求的实名、信用隔着一条鸿沟。通过熟人之间,通过"六度分隔"产生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潜能的确是无 可估量的。

      当前运用六度分隔的人们领域有:直销网络,电子游戏社区,SNS网站和BLOG网站。


书籍推荐: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一个介绍Stanley Milgram的网站



扩展阅读:




什么是SNS网站?

  SNS:Social Network Sofwaret,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分隔假说,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该人脉的帮助。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分隔假说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Stanley Milgram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1933—1984),美国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由于对从众行为的研究而著名。在《美国名人录》中他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 我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我们不应试图控制任何实际感觉,而是应该了解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Psychology Express整理作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