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9

病理性偷窃:硕士身份不是免死金牌


北京市宣武区检察院以盗窃罪起诉了一名清华大学女硕士研究生。在心理学上,"病理性偷窃"是一类具有要进行偷窃行为的强烈欲望,并付诸实施的精神障碍。偷窃者的目的不是获得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物,而是释放心中的 一种欲望。诚然,在法律上,"病理性偷窃"不能成为免罪的理由;但在心理学上,"病理性偷窃"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疾病。-psytopic.com

  据了解,这名研究生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曾表示,之所以盗窃衣物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她难以排解因失恋带来的痛苦。(《京华时报》4月25日)

     在上海女研究生因违反交通规则而被舆论关注后,可以想到这条有关女研究生的新闻将在网上引起怎样的"风暴"。果然,打开新闻下面的网友评论,看到的几乎全是嘻笑怒骂式的留言。有人说:偷东西就能排解痛苦?这个理由也太牵强了吧!有人说:国家培养的人才真让人失望。甚至,还有更低俗的揶揄。

  不知道这些"有感而发"网友是否知道"病理性偷窃"一词。在心理学上,"病理性偷窃"是一类具有要进行偷窃行为的强烈欲望,并付诸实施的精神障碍。偷窃者的目的不是获得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物,而是释放心中的一种欲望。诚然,在法律上,"病理性偷窃"不能成为免罪的理由;但在心理学上,"病理性偷窃"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疾病。

  同样,硕士身份也不是心理疾病的"防火墙"。在心理压力下,专业知识并不能成为抵御"病理性偷窃"的特效药。这样说,不是为获罪的女硕士开脱,而是提醒那些对之不理解,或对之不理性的网友,应当客观地看待女硕士偷窃,看待"病理性偷窃"。事实上,对于女硕士偷窃的动机,旁观者根本不能洞悉。既然如此,与其一味地谴责和讥讽,倒不如关注可能存在的问题更有意义。而且,也显得人性一些。

  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任何身份的群体出现了心理疾病,或者作出了莫名的举动,都有其关联的社会原因。在面对这些初看难以理解的事情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分析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才是正确的旁观态度。如果,面对女硕士偷窃事件,我们只是感叹教育的失败,道德的沦丧,那么除了情绪的宣泄,又能有什么其它意义?(来源:《青年报》)



扩展阅读:



  病理性偷窃

  有关病理性偷窃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但大多数被诊断为精神病,仅有约3.8%诊断为病理性偷窃。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反复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与一般偷窃者不同的是,其偷窃既不是由于当时有此种需要,也不是因为偷窃物品的经济价值;偷窃既无长远计划,也不与他人合伙进行。他们常常将偷窃物品丢弃或者偷偷放回原处,或是将其隐藏。他们常因可能或已发生的被抓以及社会地位的丧失而感到抑郁、焦虑和内疚。

  对于病理性偷窃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主要解释见于精神分析学派。即认为偷窃的冲动是没有得到满足的性欲和攻击本能的象征表达;或偷窃意味着占有某种东西,用以对抗丧失自尊和爱的危险;或偷窃并不因为偷窃而感到内疚,而是体验到一种满足、胜利、报复的感受。但这些理论得不到临床验证。

  治疗上首先应在咨询机构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如脑电地形图及一些心理和人格的测试,排除其它疾病的可能,然后可采用认知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包括系统脱敏、厌恶疗法等,因此,这位患者有必要到正规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来源:精神在线网)



感谢PEGroup成员conge提供素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