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5

跳槽也要有心理准备



又到了跳槽的高发季节,你是否也蠢蠢欲跳?跳槽要跳得完美而不带瑕疵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离开总会给人带来一些情绪,怎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顺利地完成跳槽,就显得很重要。以下是从心理角度为你的跳槽支招。-psytopic.com


症状一:生气


你的老板是个愚材,所以你最终向他说了句“白白”,然后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摔门而出。


愤怒,让你失去了理智。


处方:请切记,你这样的走,留给人家的印象永远是负面的。你的老板握有你职业升迁的钥匙。在发脾气之前,多想想。




症状二:狂喜


你的新工作将给你带来250万美元的期权。当你递交了辞呈后,就被怂恿着开一个盛大的庆祝舞会。你被狂喜浸泡着,轻飘飘地浮在半空中。


处方:将你的过度兴奋加封盖子,以免满溢出来,而“乐极生悲”。记住,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情,也没有白掉的“馅饼”:甚至一个“梦幻”工作也会带着问题来。




症状三:忧愁


你知道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辞职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机会。但是你发现,自己还在十分怀念前任公司的工作氛围。


处方:你只需记得自己辞职的理由。在离开之前,你已经考虑成熟了,你会熬过这一关的。




症状四:内疚


当你移交了你自认为做得不够杰出的工作时,你恨不得能让时光倒流。你想承担更多的工作,但已经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了,你被内疚感折磨着。


处方:在你离开的最后期限,你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你肯定会有犯罪感。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把剩余的移交,然后走人。




症状五:患得患失


你已经上交了辞呈,但你总在患得患失。你总是试图拿起电话,想问问是否能收回辞呈。


处方:这种变换工作前的“神经过敏症”太自然不过了。提醒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一份新的工作,当你想清楚之后,你就回到了原来的你。




症状六:妒忌


当你找到一份新工作的消息散播出去后,你办公室里最亲密的朋友开始给你“冷肩膀”。


处方:你的亲密同事可能会感到你抛弃了他们。约他们一起午餐,让他们了解你们的友谊将延续到工作之外。




症状七:无聊


在沮丧和茫然若失中,你度日如年的渡过你的最后两星期。


处方:你想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吗?“哦,就是那个让整个办公室士气低落的人哪!”你已决定离开,何不在最后的日子里乐观而更加努力地工作?





来源:搜狐网



扩展阅读:



《给IT族跳槽的建议》
[RUN]
  (1)不要指望会一下子能够跳到多么好的公司,绝大多数公司都一个样子。比如用友、金蝶、亚信、神马这些公司,其实基本上一个样子。

  (2)不要一味的指望进大公司,大公司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体制,虽然进入待遇和福利也许不错,但是不要指望能够很快的发展和升职。一旦你进入了,你会发现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大多都是在做一些基层的工作,即使有些人根本没有多少能力,但是很不幸,他们是老员工,有资历。

  (3)不要一味的指望跳槽就能够,从一个开发者一下升迁为经理,即使有这个机会,也要衡量衡量,这个公司真的值得信任吗。在北京绝大多数公司的中层都是从公司内部诞生出来的。正规而又有发展趋势的公司,一般不会从外面招聘像比较重要的职务,比如项目经理、项目的架构师等等;

  (4)不要一味的用薪水来和奖金来衡量跳槽的好坏:真正衡量的标准只有三个,第一是这个公司是不是正在处于发展时期,而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这份工作是不是对你是一个挑战,是一个新的尝试,而且是自己所希望做的工作;第三,在接受这份工作的时候,会不会对你未来的5年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5)不要一味的指望外企,不可否认外企的待遇很好。目前在北京还没有几家真正的外企在北京弄产品研发,即使像ibm这样的公司,你会发现一旦你进入以后,你不熬个四五年很难升一级;而且你还会发现,你做的只是测试和无聊的coding。

  (6)一定要注意你的交流圈子,如果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一个属于你的而且比较不错的交流圈子,那么一定要注意了。跳槽的时候有朋友帮忙,会节省很多麻烦,也会获取一些更加容易的机会。

  (7)一定要注意: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业务才是最重要的(注意,这里说的业务,不是跑市场和销售的意思,而是说,任何信息系统都是为业务服务的,在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赚钱最多的是那些业务分析人员);如果你厌倦了技术,那么就朝着业务方向发展。但是做业务,就要做好心理准备,首先就必须从最基本干起,熬三年。—— 现在对我们来说,我们已经过去三年了,如果你没有在某一行业的业务内做的很深,那么就要注意了。

  (8)如果你选择的是做电信、金融行业,那么一定要去大公司,像电信、金融这种行业一般公司都是做不起的。

  (9)如果你选择的是做ERP、CRM之类的软件,那么一定要去大公司,小公司是玩不起的。

  (10)如果你选择的是做OA和电子政务之类的软件,那么一定要有心理准备。首先这种公司一般都不大;其次这种公司都比较挣扎,只有高层能够赚到哗哗银子;再其次,这种公司大多学不到多少咚咚。



来源:《虹》杂志
Psychology Express整理

[/RUN]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