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7

心理书籍推荐:《保持自信》



《保持自信》(艾.B.哈里斯  托.A.哈里斯),是一本心理学交流分析学说(Transactional Analysis )的通俗读物。如果你正为自己不够自信而苦恼,那么这会是一本很好的指导书籍。它能和你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会不自信,怎样才能变得自信,相信通过下面的书摘,你能领略其中的魅力。-psytopic.com

“相信自己只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部受控的机器,比承认自己对陷入困境有责任更遭。承认对过去至少负一部分责任,那么把握未来就会成为可能。” ——艾.B.哈里斯  托.A.哈里斯

这是国外读者的评价:

This out-of-print book is the best of self-help books, making transactional analysis accessible to the lay reader. Because of the TA jargon, many people missed it's wonderful explanations of how and why we behave in the ways we do, and how to change. TA offers a wellness model, not an illness model, and Amy Bjork Harris outlines for us HOW to use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it to effect immediate changes and live an "I'm OK You're OK" life. There is no need for anyone to be remain "stuck" or in bad relationships with this book as a guide for his or her life! I'm torn between buying every used copy available to give for gifts, and leaving some for others to serendipitously discover this jewel!

亚马逊书店里的介绍(点击查看)

下面是从网络上找到的《保持自信》书摘,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很感谢他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摘要。

第一部分


    1、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2、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3、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着自信感而再现。

  4、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5、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成为"抚慰"。

  6、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7、"我行--你也行"的意思是要把别人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物。要最大限度地看到他们所具有的潜能,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而不管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它同样说明我们也应如此看待自己。

  8、"我行--你也行"是对我们内部心理结构的修正,这样以来,我们或许能够颇有作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去获得的结论会被抹去;过去的结论一旦记录下来,就会被永远保留,并且经常被唤起。幸运的是,我们后来的结论也被记录下来了。我们越是自觉的使用这种新态度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就越能改变我们日常相互作用的实质、改变我们的交际方式、我们的态度、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以及我们控制情感的方式。现实生活中虽然充满了斗争,但我们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还存在着更美好的东西在指引我们前进。

  9、"父母"影响我们现实生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内部对话"。别人很难伤害到我们的情感,除非是他们能够激起我们的"父母",使我们从内心受到谴责。我们内心有一个专制的"父母"。

  10、儿童、父母、成人是什么?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影响力
  "儿童"--欲望、自我、好奇、直觉、需要、动机。“你是主宰,而我不是”,“如果我这样,我就行”。是需要和动机的源泉。想干
  "父母"--要求、指导、条条框框、内心谴责。不得不干
  "成人"-思考、解决问题、调节父母—儿童关系。如何干

 

第二部分


  11、如果儿童时代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自由发挥,"儿童"就可能是我们人格中最愉快的部分。如果儿童时代充满了恐惧、威吓和自私,"儿童"就会成为我们人格中产生麻烦的部分。

  12、"成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父母"跟上时代的变化。年轻人只有发现"父母"中的信息的大部分是可以信赖的,相信"父母"所言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才能获得安全感。

  13、大脑将生活中的事按顺序高保真记录,并且将与那些经历相联系的情感也记录起来。

  14、如果情感表达总是遭到歪曲和否定,儿童也许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开始拒绝体验感情,到后来他也许就变成一个毫无情感的人。

  15、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调节我们的情感。但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起因入手,然后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情感。

  16、相互作用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明确地鉴别出"我的哪部分人格在起作用",以及通过与今日现实的对照,评估出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来强化和解放"成人"。 相互作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具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往往可使我们摆脱过去限制,带来新的选择机会。

  17、产生消极情感的最常见原因,是我们未能使对成功的愿望如愿以偿。

  18、只有我们用无条件的爱来抚养下一代,并坚定的地、始终如一地选用某种不使用惩罚的培养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不畏惧生活。

  19、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爱,也许会决定永远不再亲近任何人。他给自己规定了种种不与人亲近的禁令,以避免再次经历失去爱的痛苦。他认为:"将不再去爱,那么我也就再不会受到伤害了"。

  20、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并且看到每个人在创造性活动中都起到过一定作用。
 


第三部分


  21、我们无法把握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能够把握某些事情,如果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有关,那么,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将会与我们有关。

  22、对孩子而言,"照我做的去做"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信息。"照我说的去做"也很必要。当我们说的和做的所提供的信息一致时,对孩子的影响和启发最有效。

  23、你和“父母”之间不断进行着内部对话,当我们进入这个对话中去时,我们便堕入到过去的现实中,暂时离开了和我们在一起的人。而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自信",一般意味着能与人们进行正常交往。因此,了解内心对话是如何使我们在谈话中走神的,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同别人保持正常接触。

  24、内心对话可被理解为从此时此处("成人"的感性认识)到彼时彼处(昔时"父母"与"儿童"对话的情境)的意识转变。

  25、走神最厉害的是”乖孩子”。它们是由"父母"控制的个体。其"儿童"受到了压抑。儿童被压抑的原因是抚慰被剥夺,而抚慰未被剥夺的原因是他们不能意识到和记录到外界的刺激。其成年的职能预先给内心的"父母"--"儿童"对话所持久占据。

  26、”乖孩子”经常受到压抑,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人在他们生活中的存在,由于他们的意识总是内向的,反复说着"应在、不应该、必须"和诸如此类的其他词汇。因此他们耳中听不到赞扬,精神因缺少抚慰而趋于死亡。他们尽管在不断尝试获得赞赏,却很少感受到赞赏。他们不断问着"我做得怎么样?",以至于他们不能真正关心别人"做得怎样"。 "乖孩子"从来不表示否定和反对,他们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创一次笼子就留下一次感情受挫的纪录”。偶尔"乖孩子"也抽象无力的发泄不满。他们的思绪不在现实生活中。

  27、”乖孩子”不去思考、也不去发问、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使别人高兴,去适应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需要。他们对他人采用唯一"非难"的方式就是和解。

  28、"行的人"在现实中生活,他们对社会有益,还令人感到十分愉快。"乖孩子"常常微笑,"行的人"不仅微笑、还会开怀大笑和哭泣。

  29、如何削弱内心对话影响,摆脱过去粗暴束缚去享受生活?“追根溯源”是一个要求成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转换到成人时,内心对话就停止了;另外 “追根溯源”可以看到我们"父母"中到底装了什么。第三,可以促使我们进入到做出决策的时候,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在今天我们却能改变自己。

  30、"乖孩子”每撞一次笼子,就留下一次感情受挫的记录。有时他们把怒气朝向年幼无力的反抗者;或者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发泄怨气,虽然平时他们很少发泄。

 

第四部分


  31、"乖孩子"的愈后是良好的,因为其取悦父母的技能可以有所帮助。痊愈的"乖孩子"没有必要停止去做好事,但他应该选择能去做什么样的好事。过去,他不敢拒绝别人,也不知如何分辨该拒绝什么,一旦他的"成人"获得解放,他就可以自由地处理别人发出的成千上万的信息,并可以在迄今整理的信息基础上,判断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不值得信任。

  32、追溯根源的七个步骤:

  1、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不能否认感情,因为它们不是通过身体语言发泄出去,就是泄进我们的身体内部,导致种种病症。承认情感是改变的第一步。

  2、是哪部分受伤害了?--儿童。

  3、用恰当的言辞描绘受伤时的情感。从而挖掘这种情感的根源--以及相应的结论。

  4、找出是如何触发这种情感的。

  5、情况下你的"父母"、"儿童"是如何对话的?一定要追溯出这种对话,这是关键。

  6、假想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干些什么不同的东西?

  7、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能采取什么不同的态度呢?

  33、你害怕挑衅吗?除了惊恐外,你还有什么感觉呢?"父母式"的保护方式,可能是不要接近那种事情,而你的成人则能采用比较好的方式保护你。

  34、很多问题是"父母"中的信息造成的,然而却常常不能意识出来,这时"追溯根源"就能起作用了。

  35、为消除困惑,首先要把所有"外部"信息和"内部"来自"父母","儿童","成人"的信息区分开来。

  36、作出决定总比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要强,这无庸置疑。

  37、如果我们想身心健康,就要及时和适当的处理信息,如果信息积累太多,就可能使人感到疲劳和不适。

  38、消极忍受是一种处理困惑的无效方式。放弃自己的决定,被动的屈从于他人,将"让别人满意"作为一种解决困惑的方法,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成为在肯定自己和建立自尊时的障碍。要消极忍受的决定,人们常常用"无行为"的方式,这是人们在争取"自我实现"等努力落空时,保持消极的内心平衡的一种方式。

  39、交谈是得到别人帮助的一种方法,交谈可使问题具体化,排除不清楚之处,还可使我们得到安慰。我们能跳出个人小圈子,去面对生活现实,这样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谈话的反应。

 

第五部分


  40、勇于提问。这是一种"行"的表现。澄清问题,建立起有利于。

  41、在权衡哪一种行动最好时,列出每种解决方案和与之相适应的困难是很有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双向努力",即列举出各种解决方法的有利条件,并在可能的话,同时按多种方案去尝试。

  42、向专家请教。获得精确信息。做出重大决定。略去枝节问题。

  43、接受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减少自己的困惑,却不能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44、消极态度是一种有所控制的不介入形式,年轻人在与父母相处时,常使用消极态度作为一种反控制方式。它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但由于回避了其他人,从而也就切断了抚慰的来源。一个完全回避他人的人,会因缺少抚慰而痛苦。

  45、另一种保护方式是恫吓:怀有敌意、粗暴无理。这种人是非常孤独的,它们能赢得一些胜利,但不会赢得朋友。

  46、回避、恐吓、理智化和礼仪,使我们免于和他人接触,但同时,也使我们失去抚慰,(因为抚慰来源于他人)。以这种方式生活,就像一个缺少补给品的堡垒,我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很久。

  47、成人的保护方式:眼睛的接触、理解他人、预测、多种准备选择方案、契约。

  48、对婚姻伴侣的心理状态保持敏感,是幸福婚姻的要求之一。

  49、什么样是好的契约:
  1、不是单方面的。
  2、内容中应有使双方"儿童"获得满足的成分。
  3、契约是"成人"之间的约定。
  4、契约对双方都是公正的。
  5、契约是简单的,但并非过于简单。
  6、以引起的后果,而不是借助于惩罚来说明不履行契约的害处。
  7、将契约写下来。
  8、契约是可以反复协商的。

  50、"父母"制止者:是在内心对话持续不断,失去"成人"状态时的一些简单的自卫方法,可以在此时保护自己,回到"成人"状态。这是一种应急方法,能暂时从内心谴责中解脱出来,使"成人"进行简单的观察。

 

第六部分


  51、对每一个人来说,抚慰都有一个适当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感到不适。而在其界限内,则会感觉良好。

  52、使获得的抚慰达到适当程度的最常见途径是游戏。游戏是一系列互补的、间接的相互作用,它们逐渐达到某种精心确定的、预期的结果。游戏产生于对抚慰的渴望。在人们急需获得抚慰时,甚至可能达到为此不惜自我毁灭的程度。尽管游戏本质上是不诚实的,并会在人们间制造分裂,但它们确实可以使我们在疏远间,一边造成对立局面,一边又向我们提供抚慰。所有的游戏参加者都会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得以维持。

  53、抚慰来自他人。

  54、抚慰来源之一,是对昔日抚慰进行重温。当我们"听到"头脑中"父母"的称赞时,我们常常又会体验到童年时的快乐。这种由于昔日赞许而产生的美好情感,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巨大动力。我们总是追寻着那些曾给予我们抚慰的人的影子,如果找不到,我们就会制造场景,让他们在记忆中重现。

  55、只是重温是不够的,抚慰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又需要新的补给。而过去的幸福在此时就像昨天的报纸一样似乎有些过时了。

  56、抚慰他人就是满足他们的需要。最基本的抚慰是引起别人的注意。给别人抚慰是由于我们自己想做,或是别人期望我们这么作。给予抚慰时,要保护别人的儿童,保护他们的情感和自尊。

  57、只有了解自己内心对话,并使"成人"得以自由观察别人时,关心别人才成为可能。所谓"观察",是观察到他人的全部人格,即他人的"父母"、"成人"、"儿童"。我们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肯定是肯定他们的存在,然后根据其言行,而不是从我们的"父母"和"儿童"的要求出发来进行反应。爱是从观察到别人的"儿童"开始的,而这一点,只有在我们通过追溯根源、达到自我控制之后才能实现。由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人身上,当我们观察清楚后,就知道究竟该怎样做。当我们向别人施恩时,应该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愿意、应该、还是不得不?这是不是一种交易?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给予只是为了可以获取,那么自私的实质就暴露无遗了。

  58、抚慰的方式:目光的接触;倾听(听别人在讲什么,并向别人把话说完);提出问题;称呼名字;自我表白;勤于回答;随身携带通讯录、明信片、一支笔;计划;不要轻视别人;松弛下来;会干则干,不会则试着干;想干的事不要太多。

  59、用尝试取代意愿,就有成功的希望;以行动取代意愿,成功就会成为现实。新的感情产生于行动,而不是产生于对行动的思考。

  60、如果我们不学会说"不",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说的"是"越来越缺乏热诚,越来越难于实现。
 


第七部分


  61、儿童最初的愿望是:安全,新奇事物,意义性。

  62、小孩子在小的时候越感到安全,以后在寻找新奇事物中才敢于走得更远,而学习新事物又反过来会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安全感。当和成人一起时,可以从成人处得知自己有希望获得什么,因此减少来回考虑引起的焦虑。

  63、对大多数人而言,安全和新奇事物构成一条线,而他们就生活在这条线两极中的某处。

  64、如何改变自己:

  1、使人渴望转变的三种因素:痛苦、厌烦、进取心。
  2、摆脱某事物前,需计划用什么占据其空缺。
  3、用不断的小小进步奖励"儿童",使其愿意改变。
  4、建立起新习惯的关键:把精力有意的和反复的耗费在对新动作的学习上,建立新的突触小泡和神经通路来包围旧的。
  5、积极的情感:欢乐、热情、期望、荣誉、梦想、获得抚慰,使进步的强大力量。
  6、把握时机。
  7、把转变意图告诉别人,不只依靠自己实现转变。
  8、以自己佩服的人做榜样。
  9、一次只改变一点点。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我希望如何改变?②我准备在哪个方面发生转变?③我的收获和损失各是什么?④我将做些什与以前不同的事?
  10、改变有得有失,自由与责任相联系。
  11、记下自己的收获,"儿童"喜欢见到进步。
  12、多设几个备用方案。有无替代计划A、B、C?

  65、自由意味着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尽管"父母"可能也这样要求过你,但只要是对自己确实有利,你还是要做的。

  66、因为习惯,我们不假思索的采用着同样的生活方式,日日年年。当我们获得某种奖励时,就获得了改变习惯的动因,即使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也不例外。

  67、建立新习惯这最重要的是付出能量,而不是付出时间。这是由于,当我们决定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时,常由于踌躇不决而浪费许多宝贵的能量。

  68、力量来源于抚慰,而抚慰来源于他人。我们几乎不能只依靠自己来实现转变。因此,把我们的意图告诉其他人很重要。

  69、内化了的"人物"比理智的观念更具强大的力量。尽管"成人"可以运用理智的力量对改变施加影响,但"儿童"必须愿意参加,这种改变才能成功。在这种模式中,激励儿童,使其渴望转变的是现实生活中吸引他竭力模仿的人。

  70、改变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比如,公开宣布某种决定,说出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压抑我们的感情,可能会使其它人不快。另外,我们的一些转变,对其它人可能是某种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热爱的人,这样,我们的转变才不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威胁。

 

第八部分


  71、独立并不意味着我们干什么都是一个人,而是说我们将自己所寻求的支持面放宽,扩大抚慰来源。这样,我们可能失去旧日的舒适生活,然而却提高了自信心,减少了对孤注一掷的恐惧,从而获得极大收益。

  72、我们如果想获得更多行动自由,则我们也将担当起更多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自由行动的权利,我们就无法有效地负责。

  73、只想留住一个人,则可能孤独地只剩下自己。只依靠一个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是注定失败的。即使双方都有深厚的情感,可是一旦与他人毫无接触,就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中的完全禁锢。这样,两人由于害怕失去对方,就变得相互小心翼翼,于是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74、如果你感到十分需要某人,那你和他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75、想,而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是否愿意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而不是充当我们需要系统的一种附属品的呢?

  76、在组织一个新家庭之后,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两人的家庭观念(即:家庭应该是怎样,两个人都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不同的。而且这些不同,隐藏得很深,往往不能以言词表达出来(因为没有意识到),而是以两个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就会使两个人对对方感到困惑、疑问乃至轻视、愤怒,从而产生许多矛盾,这时,两个人需要的是交流一下彼此过去家庭生活的情况,然后认真讨论一下,他们应该怎么办。

  77、如果你放任自己贪玩的"儿童",并且能够发现其他人也同样具有贪玩的"儿童",你就能使自己快乐。这种快乐是留住别人和维护健康的良方。一位儿科医生注意到一些家庭,尽管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很好的照料自己,却没有什么人生病,医生在这类家庭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78、要控制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79、停止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三角关系的唯一方法,是从这种三角关系中摆脱出来。为此,首先要有其它的抚慰来源,即选择的余地。

  80,如果您有强烈的愿望去驱使别人干些什么,让他们接受你的观点,阻碍他们某种思想萌芽的成长,不让他们具有自己思想时,你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你从中可获得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迫害者,你就不要去干了。

 

第九部分


  81、游戏的全部目的在于:自我惩罚,自我辩白,消除疑虑,报复,忏悔,减轻罪行,维护自己。

  82、操纵(给予和不给予)抚慰是一种控制行为的有效方式。对此特别敏感的是那些受"父母"的控制,持有"让别人高兴"信条的人们。对这种人的抚慰要求置之不理是一种手段,能使他们相当快的"就范"。

  83、持"使别人高兴"信条的人们需要认清,他们不可能使每个人都高兴。认清这一之后,就可以主动的取舍,将精力投入一些行动中去,从而使生活不那么复杂。

  84、尽管有些人竭力去做一个"乖孩子"和"好好先生",但他们还是为自己生活中缺少抚慰而焦虑不安,一生都感到压抑。

  85、好的协作不要求两者干每一件事都在一起,他们能在一起就在一起,不得不分开就分开,而他们的关系仍将非常密切。

  86、允许我们所爱的人独自进行活动,是一种保持爱永远具有活力的方式。如果所有矛盾的解决都是顺从一个人的意愿,那么,双方关系就会破裂。

  87、年轻人摆脱父母拘束,并非从此不再理会父母,而是获得独立,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88、要做到:给予别人适度抚慰;自信而不是炫耀,将相互作用置于"成人"状态;尽可能保护其他人的儿童;始终如一;扩大抚慰来源。

  不要:"表面上的情感交流";不成为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

  89、有时,与某些人交往很难,因为他们与其他人交往时,主要是以自己的"父母"进行的。对于这种人,可采用的反应方式是尽可能快的从他们的身边跑开。但是,如果这些人是我们的老板、配偶、父母亲、儿女、朋友--对于这些我们建议在生活中留住的人,这种反应方式就不宜采用了。我们要采用一些方法,约束他人"父母",而使其"成人"和"儿童"处于支配地位,这样既能维持和发展双方的关系,又能使自己"儿童"免受伤害。总之,是使人们变得勇敢,去约束人们头脑中"父母",使相互作用时以"成人"和"儿童"进行。就这样,我们才能收集外部信息,与他人合作,去追求新颖事物。

  90、"父母"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不能收集各种外部信息)。它们最感兴趣的就是为维持自己的规矩,而对其他人的情况则毫不关心。

 

第十部分


  91、固定于“父母”状态的人,常是为了维护自己而选取这种行为模式。他们也使用"成人",然而"成人"却是受到"父母"污染的"成人"。这就是说,他们头脑中的计算机已经移交"父母"掌握,只运行"父母"的程序。对他们而言,现实只是其头脑中的那些未经检验教条的外化。

  92、人们为何会固定于"父母"?这是由于在儿童时,只要表现出对"父母"的遵从,或无条件服从,就会受到奖励的缘故。对他们而言,即使是变成"成人 "之后,也会认为聪明的办法是遵从"父母"意志,阻止那些孩子式的行为和冲动发生。有的人还可能是因为无知和感到害怕而被迫服从。

  93、那些迫使自己的孩子处于残酷环境中的父母们,其实也是奴隶,因为他们也是盲目的按别人的要求去作的,自己也是个完全服从他人的人。他们不敢也无能力向权威提问。

  94、那些其"父母"只会代表权威、挥舞大棒的人,他们在与其他人交流时,一旦使用某种方式不能达到目的时,就只有采用打击的手段,用暴力、破坏的方式。

  95、肉体上的威胁不能产生该思考的人,也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那些儿童时期备受责打的人长大后,不仅会责打自己的孩子,而且对年老的父母也使用同样手段。

  96、事实上,那些心狠手辣的父母缺少抚慰,他们虐待孩子只是为了使自己感到"行"。

  97、"父母"式的人,会认为别人的服从比他自己的兴趣更重要。因为"父母"关心的是维持自己的权力,而忽略人格其它部分的需要。

  98、当我们认识到那些受"父母"控制的人在威吓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自己也感到恐怖时,我们从他那里感到的威胁就不那么可怕。正是同一个"父母",他们在外部责打你,而在内部也在责打着自己。对于这种人来说,避免自己的"儿童"受到责打的一种方式是将印象愤怒引向外部。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感到自己是强有力的。

  99、恐惧不仅会吞没那些受"父母"控制的人的"儿童",还会使其不信任自己的思考,不信任自己的"成人"。这是由于其儿童期,没有人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成人"所致。因此很难与这种人协作,他们也不可能与其他人一起建立"成人--成人"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他们只是相信权威。

  100、父母与儿孙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应该使建立在灵活使用整个人格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包括了"成人"和"儿童"。这样,才使人们不仅关心过去,也同样关心现实。
 

第十一部分


  101、受"父母"控制的相互作用可以被"成人"式的反应所中止。"父母"的目标是你的"儿童",如果参加反应的是"儿童"(恐惧、困惑、愤怒、依从),相互作用便就变成互补性的,实际上是鼓励对方"父母"继续针对你做下去。

  102、对"父母"加以约束的过程中,我们不但不会放弃"我行--你也行"的态度,而且要尽力使它在我们相互作用中出现。

  103、使用那些约束"父母"的方法时,必须小心翼翼,而且由"成人"来使用,因为在保护自己"儿童"与控制他人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但如果任务是保护自己的儿童,使其免受暴虐"父母"的打击时,则采用某些方式也是正当的)。

  104、如何制止他人"父母":
  1、对别人进行贬低。(不推荐采用)
  2、使相互作用中止。采用成人的方式,用疑问等手段引导对方进入成人状态。
  3、赞同:只有对方确实正确时,采用此方式才有效。
  4、把话题扯远。(有一定危险性,但也有成功的可能)。
  5、鼓励。当父母是正确的时候,要鼓励他说下去,从而引导入成人。
  6、沉默。以沉默示威。(要伴以注视)
  7、走近他们。走到那些受"父母"控制的人的附近(二英尺)。迫使他们思考。
  8、改变你的决定,如果你确实愿意这样的话。引导他人讲出自己的观点(因"父母"只会批评,不会思考)。
  9、请他再讲一遍。希望能引起他的一些思考。
  10、间接起作用。在交流中,对第三者讲话,而却让受"父母"控制的人听到。从而使受到"父母"控制的人快乐,进而唤起其儿童。
  11、要求写下对方的话。使其感到事态严重,而陷入"儿童"、"成人"状态。
  12、发现其他人的儿童并加以照顾。这种方法最好。但要求能以"成人"眼光去观察。(你是否知道他的生活经历,生活安排,是否曾经受到伤害,是否感到孤独和恐惧,是否曾失去亲人,是否是孤儿,是否害怕退休,是否在秘密的干着什么,是否曾饱含热泪?)你的善意行为,来源于你知道他也需要爱,也可以熔化掉敌意。
  13、保持自信。这样才能达到以上效果。它要求我们每日通过反省和与那些对我们评头论足的人相处,来补充自己的内部力量。

  105、如何制止(暂时关闭)自己的"父母":改变身体姿势;注意一下眼前的东西;夸大问题;体育锻炼;寻找一处避难所;听听音乐;转移思路;找人聊聊;想想其他人;对镜子作鬼脸;小睡一会儿;祈祷。

  106、采用"思考"和"情感"的方式为他人分忧,则会对其他人有所帮助。

  107、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父母"畏缩,因为对许多人而言,当事情棘手时,他们往往真的以为只有这一种选择,习惯性地退回到陈旧的,自以为安全的" 父母"方式中去。他们还不明了为何自己摆脱不了"父母" 方式。相互作用分析可以提供这方面知识,由此产生的洞察力最终会使"父母"受到约束。

  当你明白了其他人尚未明白的道理时,你必须独自挑起探索的重担,并且不要放弃他们能理解、接受你的希望。这一时刻终将来到。而在这一时刻前,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为使你不受到伤害,不管做什么事,你都要保持耐心,要有礼貌、要坦率;并随时准备欢迎那些最终将从受"父母"控制的牢狱中逃跑出来的儿童。

  108、如何塑造孩子?父母应当使能对孩子将来生活有积极作用的信条内化到孩子的"父母"中去。方法是:
  1、接受。以无条件的爱来改变孩子的"我不行--你行"观念。
  2、了解:深入观察、理解孩子,把他们作为具有无限价值的一员来对待。
  3、诚实。不撒谎;但可以选择告诉或不告诉他们和表达的方式。
  4、说话要直截了当。提出要求要简单、无条件。
  5、前后一致。父母可以犯错误,但不能掩盖事实。
  6、希望。父母自身对未来充满希望。
  7、重复。知识的强化由重复来实现。
  8、传统。
  9、期待。使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到来有所期待。
  10、制定可以使孩子得到休息的规矩。
  11、以行动来表示出价值观。
  12、幽默感。
  13、期望。让小孩子帮助你,实际上是告诉他,他能够做事情了。"你能够"的信息就可以经过强化和鼓励进入孩子的"父母"之中。
  14、呆在孩子身边。(在其需要时)
  15、家庭计划。
  16、时间。要以至少六年的时间来保证在孩子需要时能够提供帮助。

  109、你想获得什么?

  1、列出全部愿望的一览表表,毫无顾忌的、自由联想式的。
  2、判定愿望由哪一部分人格提出:"父母"、"成人"、"儿童"?愿望仅仅由"父母"提出时,我们会感到“必须”的压力;愿望只由"儿童"提出,则会不计后果,不考虑现实;如不是"儿童"提出,则难以成功,因为"儿童"能提供“需要干什么”的动力。 "成人"必须参与提出愿望,因为它能提供“怎样才能做到”的信息。愿望的最佳模式是"成人"+"儿童"+"父母"。
  3、明确选择满足愿望的方式。
  4、明确每一种选择的后果。
  5、限制愿望的数量。保留现实的、可实现的,"儿童"加入、"成人"参与、甚至"父母"鼓励的。




(来源:Psychology Expres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