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0

男性施暴者特质的心理学分析


有的女人的婚姻更像一种职业,而不是生活,在家庭中以能否吸引、安慰、照顾丈夫来衡量她作为妻子贤惠与刁蛮,高尚与卑鄙的标准。她没有沐浴在满足、充实和肆意畅然的温柔中,反而浑身上下被歧视和冷淡等等成千上万条绳索死死束缚,她自感无能为力,满心忧闷怨恨,却又要装得包容和充满爱心。不管这个世界曾经给了我们女人多少掌声,都不如我们爱自己来得重要。爱的尊严就意味着你必须先站着,而且是亭亭玉立,才会气定神闲。否则就仿佛是飞蛾扑火,成了爱的乞丐,你能指望谁来尊重你呢?


       女人的依赖似乎显得没完没了,直到把男人累得逃跑还未必能醒过神来。其背后就是因为有一颗紧紧张张、颤颤巍巍的心。世事无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靠山,只有永远的自己。我们永远的靠山就是我们自己那颗永远的心!


       两性关系的一个误区就是:一方已经没感觉了,可是另一方就是抓住不放手,仿佛自己全部的幸福都在对方的手里。被抓住的人因为内疚或者负罪感而不敢把离去的步子迈得太狠。一步一步地回头观望着,惟恐对方做出出格的事,令自己不安一辈子。于是,俩人都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虽然分开的一方拼命地想令对方好受一些,但是如果被动的一方常常因为不愿意接受分开这一事实,就会痛苦万分以至于死不瞑目。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在恋爱期间双方都有继续和分开的权利。


       放手其实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自信程度。越能早放手的人越自信,越在那里拖拖拉拉不肯放手的人,越是不自信的人。因为他要把自己的价值放在对方对自己的认可上,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上。因此,一个越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人,就越能对爱情收放自如。


       恋爱之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可能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婚后则会变化。女人喜欢索要男人不变的承诺,但是,尽管他负责任地给了你这个承诺,但是婚后如果他过得不幸福,依然会变化。


       人们往往在婚前,会很努力地完善自己,但是一旦与喜欢的人确立了关系婚,就会认为已经拥有了对方,目的已经达到,剩下的就是要求对方对自己的忠实了。如果对方没有能够忠实于自己,那么都是对方的错,大逆不道。或站在道德胜利者的位置上予以口诛笔伐,或仰天长叹:“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的爱情吗?”一脸无辜受害者的样子。


       道德的功能本来是维系爱情和婚姻关系稳定的,但是如果人们认为手中有了这把利剑就可以疏于完善自己,懒于细心地经营爱情,那它就成为损害爱情的腐蚀剂了。这正是很多爱情和婚姻悲剧产生的根本之所在。爱是要求不来的。如果你深深地爱着对方,那么你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加值得对方去爱。


  家庭中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总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施暴者个人来实施的。在性别歧视的文化背景下审视这些个人是一个前提,但也需要对施暴者在性别社会化中的暴力养成和他们的个人特质进行分析,以能对这一问题有更精准的把握。这对我们深入认识家庭暴力现向和搞好男性施暴者的教育和辅导有直接的意义。
  
  一、男人的养成即是暴力倾向与行为的养成
  
  男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即是暴力倾向或行为的养成过程,这是众多专家研究的结论。虽然不是每个男性都会现实的使用暴力,但是,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对女性的支配欲、控制欲,将身体力量作为工具,重视权力等,几乎植根于每一个男性的潜意识。也许许多男性在理智上很赞成男女平等、甚至对性别歧视深恶痛绝,但在心理的深层,仍然很难摆脱对女性的支配、控制和利用身体力量的冲动。请看下面三个问题:
 
  1、 是否曾经使用过身体暴力(如打架、推搡、威胁、恐吓等)来解决问题?


  2、是否曾经遭受过其他男性的身体暴力而受害?


  3、 是否目睹过其他男性使用暴力?
 
  通常,以上三项每个男性都可能至少经历过一项。这是一种社会学习:对男性而言,暴力是一种共同的生活经验。在很多情况下,男性可能视暴力为一种回应他人威胁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一种维护自己的尊严的有效措施、证明自己的力量的可靠证据。所以,男性的社会化潜含着暴力倾向和行为的养成。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一)利用身体力量作为解决冲突的一个方法,几乎是所有社会对男性的要求


  相对于女性,男性有更大的身体力量。通常所见的力气活,只要有男性在场,即使女性能够轻松地完成,也好像是男性必须也应该做的。这种男女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要求,显然建立在男性具有超过女性的身体力量之上。问题在于,社会要求男性利用自己的身体力量去解决问题的认识相当扩大化或泛化,在特定的情况下用身体力量解决问题就是暴力,而且许多是受社会肯定甚至赞许的。比如保卫领土和家园的战争,保护弱小的攻击,警察的刑事侦讯,体育比赛等等。即使是在一些看起来并不适当的暴力冲突中,男性也被社会期许勇敢地使用他们的体能、采取暴力去解决问题。比如两个群体之间发生冲突争斗的时候,两个家庭发生尖锐矛盾的时候,自己一方的女性受到甚至只是感到对方的欺负的时候,男性采取的暴力行为虽然可能与法律或规章相违背,也会被很多人所接受、默许,有时对不采用暴力的男性还给予嘲笑或斥责。


  对男性的这种要求从很小就开始了。家长可能会要求男孩勇敢地去面对人际冲突,儿童游戏或玩耍中,男孩常常是被女孩期许保护、捍卫、争夺机会和利益的对象,敢于冲锋陷阵的男孩总是会受到同伴特别是女同伴的敬佩和喜爱。“勇敢”在男性的辞典里,里面的具体要求是包含着暴力的。“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等等都有默许男性暴力的潜在含义。一名男性,在一些看起来需要使用暴力解决冲突的情况下,即使出于文明或胆怯没有出手,也会感到不好意思,害怕别人的耻笑:“亏你还是个大男人!”


  (二)身体力量崇拜。


  表现为将体力和力量作为男性的象征,强壮有力是对男性的肯定,也是男性的一个重要优点。我国权威的辞典中对“阳刚”的解释就包括了体魄。高大健壮的男性至少会有过因此产生的某种自信,这样的男性也会使一些女性产生某种吸引感、安全感、依顺感。对男性体魄和力量的赞美存在于许多文学作品中,而且许多时候是从女性感到可靠、安全的角度出发的:“靠在他宽大结实的肩旁,支撑起命运的希望”、“他的微笑总算是透出一种力量”。
 
  对男性身体力量的崇拜,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而是一种功用上的美感。在某种意义上,男性正是以自己的体力开始建立起社会上的优势地位的。人类早期,体力和力量可以决定人的存活、地位与权力,部族之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靠体力解决。现在,许多冲突解决还是要靠体力或体力威胁,各类武器的发明只是男性体力和力量的延伸罢了。所以根本上,男性是相信体力和力量在解决冲突上的功用的,而且有时使用暴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男人”。在儿童和成人中都可以看到,在冲突中只要有条件,男性是乐意显示自己的体力和力量的,因为即使你不用它,它也能起到威慑作用,特别是和女性在一起的时候。


  对男性身体力量的崇拜,使男性有了最后一个杀手锏,在冲突和矛盾中,实在无办法解决,还可祭起这个杀手锏——暴力。而在有些男性那里,使用暴力解决冲突则成了基本的手段,甚至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的办法。
 
  (三)对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暴力,以及如何在不使用暴力、压制的情况下去解决冲突,社会中缺乏对男性的教导


  这是和前面的原因相一致的。虽然在家庭、学校、包括传媒也在口头教导人们文明和法制,但生活中的现实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家庭中,作为一个男人的父亲,自己很难摆脱潜在的暴力倾向,对孩子的口头教导和他的实际行为可能是不一致的;社会中,如前所述对男性暴力的期许和认可,也使正统的教导苍白无力。许多男性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其支配、控制、权利、面子等方面不得满足而心理失衡的时候,很少能体验到用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这种失衡的成就感。而身体力量上的宣泄,则常常是他们看到或体验到的,这种宣泄的对象若是人,就是暴力;他们宣泄的确良对象常是比自己弱小的人,如妇女或孩子。


  二、施暴者个人特质的心理分析
  
  无论施暴者各自所受的影响有何不相同,个人特点、社会成就、地位差异多大,施暴的严重、复杂程度和表现方式怎样不一,但所有的施暴者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并不是静态地存在于施暴者身上,而是作为其行为的心理动因,驱使着他们的行为,左右着他们的感受。这些特质并不一定能被施暴者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往往并不认为是受这些特质的驱使,却深深的存在与他们的内心。
  
  (一)自卑心理


  和表面上看到的不一样,研究表明,许多施虐者都有一种较差的自尊。1自尊是人对自己的价值、成就等产生积极评价后的情感体验。健全的自尊是一种心灵的成就,是一种自我肯定及信赖的方式。使人感到安全、力量、有能力、信赖自己和他人。低自尊会给人带来很大的自我压力,若是不能正视和面对它,就会在自我挫败感中煎熬,陷入自卑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一个人若要不被自卑困扰,需要有较高的自尊感。从自尊的心理结构上看,自尊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1、重要感,即是否感到自己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赏;2、能力感,即是否具有完成他认为很重要的任务的能力;3、品德感,即是否认为自己达到伦理、道德标准的程度;4、权力感,即影响自己生活和他人生活的程度。


  施暴者看上去似乎很强硬,但他们在家庭中以及社会上,存在着这四个方面的缺失感、不满足感、失败感,带来一种深深的自卑,隐藏在他们“威风八面”的施暴行为背后。所以,在个人的心理动力上,他们的施暴行为,往往都是这种自卑心理在作祟。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问题,相反它可以是人进步、成长的动力。但是,自卑若成为内心一个不解的结,就是伤害性的了。“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2当施暴者向你坚持,他所碰到的矛盾、难题和冲突,是他无法适应,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的时候,可能就是这种心结在作怪了。以下一些特质,易造成施暴者的自卑情结:


  1、强烈的控制欲


  许多施虐者都有一种优先的自我控制模式。3他们的控制欲往往达到了极端的程度,可能是那种男性权力欲的原因,使他们在社会和家庭中几乎想控制一切,或者说只要是他想影响的人就要能够发挥它的影响力。问题在于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在生活中总是感到别人是如何成功,随时可能感受到自己的挫折和冲突。有了这种无法把握的恐慌,他们至少从重要感、能力感和权力感上都无法获得自尊体验,陷入自卑而劳精费神。在潜在的自卑心结的作用下,利用心理或身体上的暴力手段来维持自己的控制,是大部分施暴者共同的特点。
 
  过于强烈的控制欲,使得施暴者可能会不计后果地去避免各种失控的现象。但恰恰是,他们不是常常感到控制的成功而是失败,总是在一种失控的威胁之中,感到不安全、被忽视、无力量和能力、无价值、失落等自卑情绪。在家庭内外,他们对失败有一种过分的敏感和恐惧,不论客观上或别人看上去如何(如取得高位、赚到大钱、娶得娇妻),内心更多的总是失败感和危机感,他们会尽全力去保住自己认为拥有的和追求他们更为扩张的控制欲求。其实,无论他们外表如何,哪怕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不可一世,他们的内心十分的自卑:脆弱、紧张、恐惧和痛苦。他们几乎无法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真实原委和线索,伤害着别人也伤害着自己;在控制欲火的烧灼下,丧失了控制外界和自己、获得自尊的能力,唯有暴力。


  2、过度负责、无法信赖他人


  男性优势的文化使得男人自己感到一种在社会、家庭中的所负的责任,这种负责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力感。负有责任本身就能给一个人带来自我价值感。由于种种原因,施暴者并不一定再有这种社会上的负责感,或者已不能在这方面得到满足,但他们普遍认为在家庭中有责任教导家人如何去处理问题。而且,正是在社会上的这种满足不够可能带来的自卑感补偿,使他们在家庭中的主宰、教导欲望更加强烈。尽管他们可能不是一个在家庭中承担很多事务的人,甚至几乎不承担家庭事务的人,但是他们要负责。


  健康的人格应具备良好的自我责任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合理的决定或选择,既符合客观要求和道德规范,又在自己的能力和可能范围之内。对“自己的”责任能勇于去承担,同时,也相信他人能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做好他们的事情。施暴者的过度负责却不是这样的自我责任感,而是一种指向于外的操纵和控制——通过对他人的“负责”达到自己重要、能力、权力的满足。他们口头上会声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实际上却总是从外部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度负责潜含的信念是:我有权力和能力影响我想影响的任何人和事。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经常要碰壁而感到挫败,于是又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产生怀疑,而陷入自卑。


  施暴者的自卑使他们不愿也不敢面对自己脆弱,只能指向于外部。一种实质上的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影响力的怀疑,以对他人的不信赖表现出来。因为只有责备外界和他人才能平衡内心的失落;只有通过责备他人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避免从自己内部去找寻的答案:我是对的,我是行的,我做不好或有错是因为他们有错或无能。
 
  只要坚持责备他人,人就会不去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就会愈加固执于自己的看法治和态度,从而愈加不能信赖他人。内在的自卑使施暴者不能勇于面对自己,承担起自己行为的责任。在对他人的责备中,不断地增加着自己的不满和痛苦,也觉得虐待和暴力更有理由:我的痛苦是他们造成的。


  3、人我界限不清


  一个安全、自信、高自尊的人,是一个人我界限清楚的人。他不会简单地把别人对他的看法、态度、要求和评价就当作真实的自己;他也不会因对他人的看法、态度、要求和评价和别人的不一样而焦虑,费力地企图别人接受或同意自己的。因为他明白,每个人的观点、做派,都是从“他”出发的东西。他会有自己的焦虑和痛苦,也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他安全,不会让别人跨过他的人我界限而受到伤害;他也不会随意侵入别人的世界,因为他安全,不需要靠别人来支撑自己。


  施暴者往往缺乏明确的人我界限。他们看不到自己看到的、希望的、要求的“她/他”,只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的,不能侵入别人的界限,要求别人像自己希望的那样思想、体验和行动。在希望施暴者考虑妻子的想法、体会妻子的感受时,他们可能会说:“我又不是她肚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她内里的花花肠子?”这实际上是不能认可人我界限,对自己无法侵入“她”的世界的抱怨。
 
  人我界限不清使人既理不清自己也搞不清他人,处在一种混乱状态之中,施暴者往往就是这样混沌不清。由于害怕受到伤害,他们在心理上总是和人保持着距离,又很容易让别人不适当的跨过自己心灵的界限。社会对他们是一种威胁,他们愈加自卑和恐惧,处于一种社会孤立状态。家庭关系中,他们在自己的配偶面前也是孤立的,因为他无法理解她,甚至害怕她,害怕她的拒绝、否定、控制、离去。太想控制一切,又总觉得被控制,他们痛苦地挣扎着,时间越长、损耗越大。暴力的冲动可能早已涌动心中,精神、心理上的虐待关系可能已是现实,身体上的伤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来。


  4、内外界限不清


  就一个人自己来说,也有一个界限问题——展示给外人看的自己和内在的自己,这两个自己是不尽相同的。给人看到的自己就是人格面具,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根据活动的场合,自己的角色,呈现出来,给外人看到的那一面。人格面具的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4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保证了人与人之间能够正常相处,帮助人实现目的、取得成就。但是,人格面具毕竟只是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每个人自己还包括了面具后面的那一面。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认为自己仅仅就是所扮演的那样,就会和自己里面的另一面产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逐渐地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所以,一个健康、安全、高自尊的人,是能够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内在的部分区分开来的人,能够正视和面对自己面具之后的那一面的人,也就是能够分清自己的内外界限的人。
 
  施暴者往往分不清自我的内外界限,使得他们绝对不能容忍和接纳自己里面的东西,更谈不上去理性的处理它。他们会为外在的“面子”——一个大男人的面子损耗自己的心力资源,力图用一个面具来文饰自己。许多施暴者通常会表现得镇静、成功、讲理、文明而非暴力的。他们很努力地扮演着,以至于别人很难看出其表现中有多少是伪装。因此,“施暴者可能看起来很老实,甚至心理上是很健康的,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在公共场合,他只会展示其最好的一面。他总是随时做好跟人作战,展现优点及要去控制一切的准备。……实际上,他们非常害怕别人会认清他:其实他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男人,当他与人亲近时,他并不觉得有安全感。……在其面具下隐藏着恐惧、羞愧、罪恶感、愤怒……害怕被别人发现。”


  施暴者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一是核心家庭在空间上的隔离性和文化中的“家丑不可外扬”,使得家庭对他们来说非常安全,他们压抑的愤怒等可能会毫无控制的爆发;二是长期紧张地扮演的煎熬使得他们自己心力交瘁,严重伤害了自己的心灵,带来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障碍;三是面具也迷惑了他们自己,使得他们同样看不到自己里面仍然具有的发展出尊重、关怀和爱的关系的潜能。


  5、依赖心理


  世界看上去女人是依靠着男人的,家庭中是要靠男人支撑的。但是,至少施暴者在深层上是依赖的,不仅是依赖妻子生活上的照顾(他们也许觉得根本得不到,但仍然是期望着,因为他依赖),更是依赖心理上的支撑:来自妻子的注意、支持、肯定、赞赏、快乐、力量、价值、安全等等。而且,他们的自卑还在不断地强化着这种依赖心理。这种依赖使他们更难感受到他们想得到的,或者从外部看来,他们实际上从妻子那里得到的要比他们自己感受到的要多得多。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能,但他们又怕看到或面对这一点,就习惯地往外看:都是她的错,都是命运的错。于是将对自己的怨气倾泻在对方身上。这种表面上的强大,实质上源于自己内在的自卑和挫败,又不能依靠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不能明白,也还没有接受:只有他自己才能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只有他自己才能使自己安全、快乐和幸福,他的痛苦必须由自己来负责。
  
  (二)憎女心理


  施暴者的暴力和虐待行为,有时看上去是出于不满等情绪的宣泄,再往里面看则包含了对女人的憎恶。
 
  施暴者通常能够承认他们对女人的不信任或看不起,但他们很难承认他们恨女人。不过,事实上这种憎恨是存在的。比如,我们所做的一个施暴者辅导小组中,请组员用一些语词来表示男人和女人的特点,他们用来表示女人特点的词语共37个,其中33个属于心理、行为特点和评价的语词中:8个词属于褒义、9个词属于中性、16个词属于贬义,(见表)。属于褒义评价的语词仅接近1/4,而且其中“漂亮、美丽可爱”并不属于对女性人性的肯定和赞美,有从男性欣赏的角度之嫌;“女强人”从男性嘴里说出来,很难说是一种褒义,体现出的心态是相当复杂的。属于贬义评价的语词几乎占到一半,其中至少“嫉妒、报复心强、女人变坏就有钱、好赌、膀大款、爱唠叨、头发长见识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祸水、心狠、霸道、泼妇”等12个词,投射出他们一种厌烦、讨厌和憎恶。


  施暴者憎恶女人的原因相当复杂,可能和以下几点关系较大:


  1、过去经验。从童年开始,在哺养关系、教育关系及其它关系中的相关经验,比如对蔑视、虐待女性的耳濡目染,受虐待而归之于女性等,使之憎恶女人。


  2、依赖感受。内在的对女性依赖的感受,以及又感到被女性控制,使之憎恶女人。
 
  3、自我憎恶。对面具后面自己深层涌动的恐惧,比如性的欲望,对所见、所想女性的占有冲动和性幻想,以及其它和女性有关的欲念、涌动和不满,而自己又觉得不光彩、不道德,有罪恶感和恐惧感,转而投射到女性身上,憎恶她们。“祸水”、“毒蛇”、“狐狸精”等对女性的诬蔑之词,是这种自我憎恶投射到女性身上的典型表现。
 
  4、现实冲击。现实生活事件中,感到来自女人的具体的压力、威胁和伤害。另一种情况是,感受到某种来自女性的泛社会压力和威胁。我们在辅导中发现,一些下岗、社会成就上感到失败的男性,将女性在社会、职业上的成就,以及女性也参与社会竞争作为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的女性觉醒越高,在社会上的成就越大、机会越多,来自男性的阻力可能会越强。作为男性个人,如果他感到是女性威胁了自己的发展机会的话,会对女性产生某种泛恨的。


  现在,男女平等已是时代的呼声,对女性的憎恶很少再有人公开表达。通常,施暴者会将对女人的憎恶潜藏于心,在他感到安全的对象那里发泄出来——家里以及和他有亲密关系的女人,更多的时候是他的妻子。


  男性用来表示女性特点的语词
  褒 义
  贬 义
  中 性
  生 理
  温柔
  母爱
  细心
  漂亮
  美丽可爱
  感情细腻
  女将军
  女强人
  嫉妒
  报复心强
  女人变坏就有钱
  好赌
  膀大款
  爱唠叨
  看不起男人
  传闲话
  爱议论
  头发长见识断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祸水
  心狠
  霸道
  泼妇
  爱抓人
  教育孩子
  爱打扮
  穿拖鞋
  穿高跟鞋
  衣服暴露
  爱议论
  爱尖叫
  爱当家
  是老虎
  月经
  生孩子
  乳房
  皮肤细腻
  资料来源:北京市某街道“和谐家庭成长小组”,2001年6月24 日。


  (三)非理性信念及思考


  通常,人们认为,对一件事在行为和情绪上的的反应,就是那件事情本身直接引起的。施暴者往往也这样看,认为他们挫败和愤怒的情绪,暴力和虐待的行为,是因为他碰到不顺心的事直接引起的:


  芝麻大个事儿,她唠叨了一个晚上。


  明明我的意见是对的,她就是不听。


  她不跟我商量就将单位发的奖金送给她妈妈。
 
  她迷上了跳舞,一跳就是很晚才回来。


  我和朋友聊得正热和,她当着他们的面数落我。


  在外面受了气,回来她还怪我不像一个男子汉。


  回家晚了,又累又饿,她们吃过了在看电视,不帮我弄饭,让我自己热了吃。


  ……


  实际上,人们所碰到的事情并不是引起他的行为、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直接引起这些行为和情绪反应的是对所碰到的事情的看法、态度和评价。而对一件事情产生什么样的看法、态度和评价,是受我们所抱持的一些基本信念制约的,这些基本的信念是我们产生的看法、态度和评价的参照标准。研究者认为,人的基本信念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情绪困扰及其带来的不良行为是非理性信念以及不合逻辑的思考过程的结果。对所碰到的事情的不良反应,实际上是一个非理性的、偏见的、过分主观的思考历程。提出这个理论的心理学家艾里斯说“过渡、极端的思考会蒙蔽生活中的感觉与行为。错误的思考则会使生活瘫痪、无效。人有非理性想法时,常会引起情绪困扰,因此常觉得焦虑、罪恶感、无价值感、沮丧等。”


  对施暴者来说,性别偏见和歧视是导致暴力和虐待行为行为的最基本的非理性信念。和其它的非理性信念结合在一起,就会对自己所遇到的事产生不合理的思考,带来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下表列出施暴者通常有的11种非理性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非理性的、错误的思考公式,其中所列和对应可能有点机械或绝对。除表中之外,施暴者的信念中还有很多是非理性的,如:


  妻子不同意我的想法,就是不喜欢我;
 
  妻子不同意我的想法,就是不尊重我;
 
  我的妻子就是这样讨厌,没办法改变了;


  不管我怎么做,总是不讨好;


  我认错就伤了一个男子汉的面子;


  ……


  施暴者信念及特质、非理性信念及思考公式


  施暴者信念与特质


  导致不良情绪与行为的非理性信念


  导致的错误思考公式


  原来的思考 --> 错误思考


  1.女人要使男人喜欢


  2.能力、成就、价值对男人最重要


  3.女人是祸水


  4.男人在家必须如意


  5.妻子应使我幸福


  6.女人是水性扬花的


  7.男人就是这样的


  8.家庭要靠妻子操持


  9.都是以前的原因


  10.女人需要教导和管理
 
  11.打出的媳妇,揉倒的面,没别的办法


  一个人应该被周围每一个人所喜欢和称赞


  一个人必须很有能力,在各方面都有成就,才有价值
 
  有些人是败坏、邪恶或罪恶的,应该受到责骂和惩罚


  当事情不如自己意时,是很可怕的灾难


  不幸福、不快乐是外界环境造成的


  我们必须非常关心危险、可怕的事情,必须时刻防止其发生


  逃避困难和责任比面对困难与责任容易


  一个人应该依靠别人


  过去的经验和事件决定和影响了现在的行为


  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与困扰而紧张或烦恼


  每一个问题都仅有一种正确、完善的解答,必须找到它,否则就是莫大的灾祸


  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


  很难-->没有办法


  也许-->一定


  我有时-->总是


  某些-->所有的


  可惜-->遭透了


  我表现不好-->我不好


  我烦恼-->她使我烦恼


  好像是如此-->确实如此


  到目前为止如此


-->必然永远如此


  许多人有这种想法


 -->这种想法必定是正确的
  
  (四)能力缺乏


  施暴者在一些相关能力上,通常有所缺乏或不足。
 
  1、自我肯定的能力


  一个自我肯定的人会采用适当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要求,对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东西也能明确而适当的拒绝,在与人沟通中,他们能兼顾到自己和别人的权利。


  施暴者好像不知道如何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是很难同时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情绪和感受,不考虑他的要求会对妻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是不能清楚明白的表达,他们往往只是一个动作、一句意义不明的话、做一件什么事情,就以为她的妻子应该明白他的所想所要。结果他经常感到被拒绝和否定,感到自己控制不住局面,感到自己不被重视、没有价值。


  对不符合自己意愿或超出自己力所能及范围的事,他们又不会适当的拒绝。有时,他们可能非常简单甚至粗暴地拒绝家人或其他人的要求,不顾及别人的状况和感受:不行就是不行;又有时,他们又一味地接受,不明白地表达自己的不愿意和不能够,但他们的做派却明显让别人看出其它的抵触、怨恨和勉强。在这样的状况下人是很苦、很累的,他人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他们怀疑自己,我这到底是在干什么?


  2、处理批评的能力


  可能从小就开始了,施暴者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非常在意,特别是对自己的蔑视、批评非常敏感,甚至抱有敌意。内心的自卑和脆弱,使他们对批评会感到严重的攻击和伤害,无法理性地透过这些批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去调整和改善自己或别人对他的看法。对批评越是敏感,他们越是无法感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就更加对外界对自己的不满和批评产生敌意。如此恶性循环,使他们愈加拒绝他人,愈加自我挫败,愈加易感伤害和攻击。恰恰是这样,他们对别人采取的行动更多的是攻击性的。
 
  3、调节冲突的能力


  施暴者的暴力和虐待行为更多发生在产生冲突的时候。冲突是一个包括潜在孕育、外在表现、展开和后果的过程。在冲突的整个过程中,施暴者往往缺乏理性处理的能力。他们缺乏一定的冲突省察能力,冲突已潜在存在或多少有所表现,自己还认为相安无事,待冲突明显爆发又束手无策、或莫名其妙不能接受,如自己和妻子在情绪上已出现对立,他却浑然不知;对自己在外面心情不好,回到家后可能有的结果心中无数等;冲突爆发后他们又不能理性对待,如控制不住情绪,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能妥协等等,采取攻击行为或离开家逃避是他们最可能采用的办法。冲突后的结果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即使是理性的协调和妥协达成的解决。事后双方冷静下来,需要对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双方平常存在哪些问题、今后生活可作哪些调整和适应有所反思,使每经历一次冲突,家庭生活质量能有一个提高。施暴者往往冲突过后便觉平安无事,依然故我,因而家庭中同样的冲突一再发生。
 
  4、处理情绪的能力


  我们的工作、生活不可能样样顺心,经常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所以,情绪处理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对施暴者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他们通常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善觉察自己的情绪:当一些负面的情绪刚刚开始出现并不是很明晰时,施暴者往往不能觉察,只是感到莫名的不舒服,这样就很难理清情绪的线索,搞不清是自己还是他人的原因使自己不舒服,看不到自己的行为是自己情绪不良使然。往往还振振有词,我是对的,她是错的。
 
  二是压抑情绪、不善表达:由于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男性表达自己的情绪,施暴者通常更是不愿也不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是压抑自己的情绪,任其煎熬自己的心灵。这对施暴者是相当严重的问题。他们能感到内心的痛苦,但他们不去理会这些感觉,更不去疏理和澄清它们,甚至不愿承认它的存在,冲动、爆发往往就成为他们解决这种痛苦的方式。
不仅在负面情绪上,他们也不善或不愿表达自己正面的情绪,如对妻子的爱、对子女的爱,对妻子的重视、对子女的重视等等。这使得他们让别人觉得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冷漠的人,而他们感到别人这样看他的时候,就更加压抑。
 
  三是不善觉察别人的情绪:施暴者同样对他人的情绪也不善觉察和辨别,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中不仅不能照顾到自己的情绪,也不能照顾到他人的情绪。这种情况影响到他们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在家庭这个更重情感的地方,问题就更大了。有时妻子已经很是痛苦了,他们却毫无觉察。暴力和虐待可能带来的妻子、子女的顺从,在他们眼中可能是良好家庭的一个标志,看不到里面存在的伤害和危机。
 
  由于文化的影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暴力和虐待若不严重,通常不会暴露出来,甚至给外人一种和睦家庭的印象。但是,对情绪的压抑和忽略,会使整个家庭生活失去情感的滋润和维系。一切都“机械化”的进行,甚至在夫妻的性生活中也是如此。这样索然无味的家庭生活,施暴者自己也不会满意,于是更增添了对妻子、对家、对自己的怨恨,继续的不予理会和压抑,带来暴力和虐待一再的持续。甚至,冲突和暴力的发生,成为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的一个刺激,隔三岔五有一次,成为一种激活的需要。“太难受了,我就是想和她/他闹一下”,笔者在丈夫和妻子那里都听到过这样的表达。不过,这样太可悲了。
  
  以上对施暴者特质的心理学分析未够详尽,有的还待继续研究。不过,透过这些分析我们已能看到,在施暴者“威风八面”的外表下,有颗脆弱的心,混乱的自我,非理性的信念,能力的缺乏等,也有着他们的痛苦和困惑。在我们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性别偏见和歧视的大背景下,看待家庭暴力的问题的时候,同时也看到施暴者作为一个人,他的情绪、行为又具有其内在的心理动因,以及其它一些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引自反对家庭暴力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