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0

有趣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下)

psytopic.com

是陌生人容易骗到你呢,还是你亲近的人容易骗到你?当然是亲近的人。在《有趣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上)》中谈到,我们在作决策和判断时经常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同样一句疑心话,在没有证据表明它是假之前,我们容易把陌生人说的“假定”为假,而把“亲近的人”假定为真。对于一件你不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psytopic.com


本文是《有趣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上)》下篇,以下讲述“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表现。


在商业活动中的表现

对于一件你不是很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

在标价1000元的情况下,你与售货员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之后,如果最终能以700元成交 ,你会很高兴的。因为你以700元的价格买下了标价1000元的商品。而在标价600元的情况下,你是绝对不会以700元的价格买下这件商品的。标价1000元与标价600元相比,商家既赚了金钱又赚了顾客的心。这就是商家为什么总喜欢把商品的价格标得很高的原因。

商家这一伎俩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顾客在还价时往往“锚定”在标出的价格之上。如果标出的价格较高,在还价时你就自然不自然的给出了较高的价格。以较高的价格买下商品不说,还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

当然,利用顾客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有条件的。只有在顾客不了解商品的确切价值的情况下,即在标1000元也可以,标600元也可以的情况下,这一招才能奏效。如果顾客对商品的价值了如指掌,这一招就不管用了。比如说,如果顾客确切的知道这件商品只值500元,即使你的价格标上2000元,他也不会受影响,弄不好,他会觉得商家“心太黑”。相信精明的商家是绝对不希望给顾客留下这样的印象。
一点忠告:如果你是顾客,在决定购买之前,最好能有“内行”相陪。或者在决定购买之前多走访几家商店、“货比三家”,多收集一些信息有利于你了解商品的真正价值。

如果你是商家,在开高价时要有个度,不然不但没赚到钱,反而失了顾客的心。


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是陌生人容易骗到你呢,还是你亲近的人容易骗到你?当然是亲近的人。为什么呢?你会说,我们不相信陌生人,所以我们不容易受到他们欺骗,而信任我们亲近的人,如果他们要骗我,那很容易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来解释。例如,同样一句让人有点疑心话,如果出自我们亲近的人之口,我们在潜意识中就“假定”它是真的(或者说,锚定在“是真的”上面),除非有证据表明它是假的,不然我们仍然相信它是真的。但如果这句话出自陌生人之口,我们潜意识中首先“ 假定”它是假的(或者说,锚定在“是假的”上面),除非能证明它是真的,不然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假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相信亲近人的话,而不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因此,如果我们亲近的人要欺骗我们,那很容易,而陌生人要欺骗我们则相对难一些。


小结

锚定和调整启发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多种启发式之一,类似的还有代表性启发式、易得性启发式、情感启发式等等。他们都是人们日常判断和决策时经常使用的有效工具。
例如,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来判断他的职业。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人温文尔雅,我们会判断这个人是一名学者。为什么判断它是一名学者呢?应为我们觉得他看起来“像”一名学者,这里我们就应用了“代表性启发式”。

如果能用得好,这些启发式会使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快速、高效,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被别人所利用,也会使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偏差。例如,如果一个人虽然表现得温文尔雅,但他不是学者,这时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就产生了偏差。再例如上面商家开价的例子,如果商家狮子大开口、要价很高,而我们不能打破“锚定”效应,那就要“大出血”了。


作者:汪祚军/发表于《大众心理学》
感谢Psytopic网友Yangna推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