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灵鸭汤.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心灵鸭汤. Show all posts
2007-03-25
关于哲学与时间
“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生活在过去或者把美好生活寄托到未来。”您认同这句话吗?过去如果美好,回忆而不可得,痛苦;过去如果酸楚,沉浸过去,痛苦;美好的未来可望而不可及,痛苦。哲学应是告诉我们生活的普遍规律和信仰,如果远离生活,它仅是学术。时间无法倒流或超越,回忆和憧憬或许不是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将回忆和憧憬的内容于此刻实现。什么是时间?-psytopic.com
“人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生活在过去或者把美好生活寄托到未来。”初看起来,这样的句子多么偏激。在很多人眼中,过去意味着美好,而未来,是所有幸福与希望所在。怎么会是痛苦的根源呢?
很简单,只因我们只是生活于“现在”。“现在”这个东西很奇妙。它是什么呢?当我们日常说出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秒时,越是精确,就越容易立即就成为“过去”。而“未来”,则是某个将会到来的“现在”。在我眼中,唯一实在的,就是“现在”。看过一小点哲学的书,大师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阐述自然深刻,但也艰深。有把“现在”当作真正实在的也有当作真正虚无的。不过就我们可以把握的,日常生活看见的,我还是选择“现在”作为实在。哲学本不是教条不是抽象的文字游戏不是高深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这是古代哲学的性质,而现在,这样的传统变得陌生而稀有。也就是说,你可以提出某种哲学学说,但没必要在实际生活中与其一致。如此一来,哲学成为学术而非生活。普遍的理解,哲学是告诉我们世间最最普遍的规律的,可是,每个人都离不开哲学,每个人活着,都在实践着某种哲学,不论是高尚或是鄙陋。与其把它当作一门学科,不如将它看做一种教化。哲学起源于人(起码就我们知道的而言。猪有哲学么,或许也有但我们不知道),所以核心问题也应回归到人。“人应怎样生活,怎么样的生活才是人值得过的生活”。这样的问题更贴近生活,解答其实也更困难。当哲学完全成为一门远离生活的抽象可畏的文字游戏时,当哲学和生活方式可以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失去应有的责任感与厚重感时,哲学才是真正走到了自己的尽头。而哲学的末日,则意味着人类可悲到了某种不堪的程度。
扯远了。哲学如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时间观念就是一种重要的成分。当我们生活于过去时往往痛苦,这是容易理解的。就像希望回到童年的天真的人,沉浸于美好过往的失恋的人,渴望恢复青春的年老的人。而把美好生活寄托到未来的人,怎么也痛苦呢?而且,话说回来,记忆是多么重要也宝贵,如果没有那些过去,我们经过的又算是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那些质问都没有错。既然现在是可以把握的每一个瞬间是有用的,那其他时间概念,过去,未来,也不可能无端给我们去浪费。任何事物的存在有着它的相应意义。有人说欲望创造了这个世界,没错。但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完全可以更从容地说,是欲望创造了这一切的痛苦。生活于过去,把美好寄托于未来,这样的举动不一定错,但我们总是忽略了,我们只是那么单纯地做着这些事情么?心中没有任何欲求么?当这样的欲望,超出了我们自己的内在而变成外在的要求,那么很容易就不能被满足,而不被满足的欲望,就是痛苦的来源。什么叫自己的内在,什么叫外在的要求呢?就是说,那些欲望,不能通过自己的内心来自给自足,而需要倚仗外部的某些条件。举个例子,时间不可逆转,你渴望回到过去的美好,必然是奢求一种不可能的“时间逆转”外部法则,所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你记得那些过往美好,而不去奢求,那么过去的意义就在这种“无欲”中凸现。同样的道理,对于未来,我们当然有权利有自己的憧憬与渴望,但必须是在自己能力之内的,自己内心和自己实际行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如果不是,那么未来就成为压力成为束缚。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希望有个好妻子(丈夫),希望她(他)有各种美好的品质,很善解人意就像处在一个世界,温柔体贴又不失坚强独立,风趣幽默又有强烈责任感,有很好的修养,有很好的体质,有很好的面容……总之越完美越好。这样的美好寄托于不久的将来,多好。可是,他自身是如何呢?是完美的么?如果不是,凭什么去要求那么完美的爱情呢?这样的希望与固执,多半也就成为痛苦。把美好寄托在未来,合情合理,这是对现在的超越与希翼,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但这样的美好,必须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把某种自己不能掌控的美好寄托于未来并以此为希望,前景不妙。在这个意义上,无欲则刚多么正确。古人所希望摒弃的“欲”,其实不就是那些或者没必要或者无法掌控而且不断膨胀的东西么?那不是消极,而是真正的睿智。
真正欲望的满足,其实都是在于自己的心。就像落魄时吃顿路边小摊觉得可口,富贵后再吃小摊多半觉得委屈。这样看来,幸福确确实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无意去唯心,但要知道的是,幸福之类的词本就不是一个太实在的名词。有时甚至显得那么虚无,如果你狂妄地生活于过去或将希望寄托于未来。而实在的幸福,首先就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如何想的,你是如何把握的,你是如何面对现在的。
Psytopic成员Microwind作品
2007-03-21
《爱的接力棒》VI:共产主义下的爱情
我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一位老师在课上问我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能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是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互补的!然而老师却十分肯定地说,你们错了,是相似的人。我在餐桌上问几位朋友:你们觉得是应该寻觅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作为自己的另一半?一位朋友很肯定地说:互补的!我把上面那位老师的话重复了一遍,不很肯定的,因为在那位朋友面前,那天我内心很没有力量,然而那位朋友却很有自信的说,你们老师说的只是一种学术看法,我当时觉得认同,可能的确如此,否则不会这么多人都认为互补的人更适合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位向往共产主义的心理学女孩的爱情感悟,本文是上辑。-psytopic.com
一、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自由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
你会愿意给他自由
给他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无视你自己的喜怒哀乐
宁愿为了他的快乐幸福
独自承担一切的一切
爱情是付出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
你会愿意为他付出
给他他当下需要的东西
不管你自己是否拥有
宁愿为了他的快乐幸福
去寻觅一切的一切
爱情是宽容
如果真的爱一个人
你会愿意予他原谅
给他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压抑你自己的苦痛眼泪
宁愿为了他的快乐幸福
包容他一切的一切
二、我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
一位老师在课上问我们: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能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是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
互补的
然而老师却十分肯定地说
你们错了
是相似的人
我在餐桌上问几位朋友:
你们觉得是应该寻觅相似的人还是互补的人作为自己的另一半?
一位朋友很肯定地说
互补的
我把上面那位老师的话重复了一遍
不很肯定的
因为在那位朋友面前
那天我内心很没有力量
然而那位朋友却很有自信的说
你们老师说的只是一种学术看法
我当时觉得认同
可能的确如此
否则不会这么多人都认为互补的人更适合生活在一起
最近
我一直在问自己:
是选择这一个相似的
还是等待下一个互补的
我发现了的答案
是与老师的结论相一致的:
我更爱与我相似的人
理由是:
我更容易理解与我相似的人
从而产生一种同理 同情 同感
从而可以
即便我得了老年痴呆
也会在每一个黄昏让人感伤的夕阳下
重新深深的爱上身边陪伴自己的他
前一种感情如《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后一种感情如《笔记本》
这两种感情
让我感觉
仿佛触碰到了
真理
真情
真爱
三、爱情有无阶段性的变化?
如果你找到了真爱
每日常新
但却是在同一个人身上
如果你每一天都会再次的爱上他
爱情如何变化?
恐怕是想变也变不了
不过
你的真爱
与你相似的人
可能不只有一个
甚至可能你将会遇到
或曾经遇到
与你更加相似的人
然而
冥冥之中
命运的手安排了一切
让你只能和其中的一个人结合
其实
也可以和多个哈
有这样的宗教
但是
我却觉得
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了
你会不希望他因为你的所做所为而难过
噢对
其实如果真的爱一个人
你会觉得这些都没有关系的
只要他幸福快乐就好
多几个老婆也没有关系的
不过
我还是喜欢唯一的感觉
那让我更快乐幸福
因此
我会因为自己希望得到唯一的爱
而给与他唯一的爱
对世界上其他与我相似却相遇太早或太晚的人
说声
对不起
我相信
亘古不变的爱情
本文作者是Psytopic成员aggiezx
情人节过了,Psytopic《爱的接力棒》也走到第六站,如果您对爱也有感触,不妨继续接棒。
2007-02-13
Psytopic《爱的接力棒》V
只有当华美的叶子片片落尽,叶脉才历历可见。如果离去是种必然,您是否愿意在生命结束之前经历更多?有人总是认为只有爱或不爱,也许除了爱或不爱,还有其他。不是不爱,也不是很爱,这才是大部分人的感情生活。但是,却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这是Psytopic爱的接力棒第五站,籍此佳节,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psytopic.com
爱是纯净的湖水。
即使两人分在湖的两边。
只要一人轻轻的点点水面。
即使在遥远的这边。
另一个人也能感应到微波荡漾。
——Psytopic网友Astraes
简单的文字
同事,半年间,当初次见面到话题超多,当发现两个人是那么相似,当他请假时候我望着旁边的空座位无精打采,当我作为朋友在公司陪他加班,当我们心照不宣的放弃电梯去走楼梯时察觉到他想牵我的手,不由暗暗怪这个大傻瓜真胆小。。。看到告白短信时心快跳出胸口。
当他拉着我的手过马路,当他像家长一样每天检查我那不安全的衣袋有没有错放手机,当他总是担心我的粗心大意,当他温柔又坚定的从后面抱住我,当心里的伤口一点点的被他用踏实和可靠医好。。。喜欢像小孩一样跟他打闹,喜欢看他被我缠到无奈的样子,喜欢每天给他剥一个橙子,喜欢拿手机偷拍他思考的样子,喜欢在他身旁自己就不知不觉的冒傻气,喜欢他的简单又稳重,喜欢像挖宝藏一样发现他更多更多的优点。。。第一次觉得平平淡淡也很温暖。
虽然还是有点害怕时间的流逝和漫长,但是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就这样简简单单一直到天长也不错啊。
——Psytopic网友喵
爱情是什么不重要
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遇到爱情,当你发现你一贯的冷静与矜持跑的无影无踪的时候,当你发现你对他的好超过对自己的好的时候,当你莫名的变的比任何的时候都温柔而脆弱的时候,当你或因喜或因悲而轻易落下眼泪的时候,答案恐怕不用我说了,只是记得要有原则要有尺度,这一切只是为了让自己少受到伤害而已,经历过爱情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伤害,也许这就是爱情。
——Psytopic网友viola
说起爱,我想起一段话
黄磊在似水年华中曾经说: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
生命的脉络离你更近
这时我们的爱情也会像北方冬天的枝干
清晰,勇敢,坚强
遇到了一段从一开始便清晰而勇敢的爱情,让我庆幸。望着左手中指的戒,一切都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他说,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说我也是。
其实我们都是天使,在爱的空气里自由展翅。
爱情,就是两个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Psytopic网友蓝罐曲奇
爱情——柏油马路开出的鲜花
恋爱是“爱”,婚姻是“情”。
“爱”追捧完美,“情”只要面包。
——Psytopic网友阿乖
我对爱的理解,是很广泛的。
爱是处于人与人之间的,爱由缘而生。
它很具体,也很抽象。
具体的时候,就是什么时候都心系着你爱的人,无论是男是女。
抽象的时候,就是当面对你爱着的人的时候,
却说不出为什么爱着他。
当然,爱也可以处于人与物之间,不过这种爱,仅仅是单方面的爱,通常,这种爱,也是因为某个人而存在。
当爱存在的时候,人就不孤独,常常觉得自己孤独,是因为爱的太深。
——Psytopic网友火的誓言
爱无法由键盘输入,也无法用语言描述,它在别人看来是千分之一秒的碰触,而其中的亿万年的缠绵只能由你自己去感悟,或许,它简单的,就像是阳光照在手上的感觉,在宇宙中温暖而美好的光点,却成为打破黑暗的雷电。
——Psytopic网友zouzou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小世界。总是不同,差异大小而已。爱是连通不同世界的近乎唯一的纽带。所以不要奇怪于帅小伙娶了其貌不扬的姑娘,优秀的女孩选择了看似平凡的男生,木讷的遇见了机灵外向的,诸如此类。其实,只要有爱,甚至颠倒的世界都可以被连通。爱的伟大正在于此。爱可以连通接近于同一世界的人,但如果爱只是如此,那爱只是隔离者而已。爱是桥梁,连通一个个世界的桥梁,是我们不孤独的最后的拯救。所以,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去否定它。永远这个词是脆弱的,但,爱永在。如此坚定。
——Psytopic成员Microwind
爱让人宽容,也让人自私。
——Psytopic网友我的小狗叫v。v。
什么是爱?这两年来我未曾想过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我正身处其中。当我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时,我的心静静的,思绪慢慢流淌。一件件平常小事浮现在眼前。也许这就是爱的真谛。我要的爱有大起大落的心动,但更享受那细水长流的温柔。当他不在身边时,有一个人可以牵挂。当他在身边时,心里有的是依恋和满心的欢喜!
——Psytopic网友吾言
爱,是不计算回报的
——Psytopic网友无意
爱,是种美好的东西,会给你带来很多很多的感受,酸甜苦辣尽在其中,爱,是成全。最喜欢一段话:相爱不如相知,与其执着痴念不如化为祝福,不要让你爱的人被你的爱所磨蚀,反过来,让他以你的爱得到力量展翅高飞。假若真的有缘即使分隔千里心仍会在一起,真正爱一个人必定以他的幸福当作是自己的幸福,若然说有人可以给予他比你更大的幸福你就把他送到那里去。。。。。。
——Psytopic网友王
爱或不爱。
其实或许爱就是这么一个字,懂得它的人幸福了,不懂得的人痛苦了。
最后还是被卷在爱里面。
悲伤了,微笑了。
——Psytopic网友小宝
相爱,其实就是那么简单
新的一年,好好有善待自己,在行走的路上寻找幸福,一个人一片天,一条路,一瞬间。。。。
——Psytopic网友尤帅
关于生活,关于爱
美丽的东西之所以美丽,就是源于不能轻易的实现,正如爱,不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影视节目中,我们都看到了很多,我们每每会为之涕泣,所以我们都觉得爱很美好,可是有几个人像书籍或者影视节目中那么痴狂呢?虽然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但我窃以为,基本都是受书或者电影的影响,并且当他们成长以后,都会为原来所做的而反思!
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直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八年过去了,在时间中,在岁月里,弄懂了很多,也还有很多很有疑惑,但是明白了一点,不管怎么,先活着!
生活,就是生活,交织着痛苦、幸福、相聚、离别,充满着憧憬、未知、希望、无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同一个人,两个选择,就是两种命运。人,从生来就不公平,也不能要求这种公平!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从宏观上讲,每一个物种,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方式、手段,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也总能存在、存活下去,但是到了每一个个体,世界变的那么难以琢磨,本身便显得的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每一个个体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孤独无助的!
在人类这个社会中,虽然伴随的社会的进步,人类自己对自己产生了道德、伦理等等的行为规范,但是,这其中又有多少虚幻的东西呢?看吧,每一个绅士的前身,有几个不是强盗?有多少不是流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不是么?
做绅士要有做绅士的资本,要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中积累比其他同类多的资本,势必要有非常的手段,于是,我不相信有干干净净的绅士!
于是,心中有了怨恨,但同时,我很清楚,怨恨是不对的,正如刚才我说,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面对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欲望,也都有争取更好生存条件的权利,所以,我没有理由怨恨别人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的东西。
既然不该怨恨,既然怨恨没有作用,那么,自己去争取一个更好的生存方式就是自己必须做的,记得看过一句话,说的很中肯:“不评论,不争议,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这样,说再多,争再多不打粮食,只有耕耘,才有粮食吃!
现在心情很平和,少了很多轻狂,也不那么偏执,虽然依然在心里坚持一些东西!
正如对待感情也是一样,也平和了很多,象牙塔中的生活毕竟不是生活,爱一个人,要有爱一个人的资本(尽管我对这个传说的词汇越来越缺乏信任,但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姑且用用吧!)资本在某种程度来说,就是要担负的责任,没有那么多的资本,就担负不了那么多的责任!
曾经认为最美的一句情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现在看来依然最美,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海枯石烂,有的是简单,有的是平淡,有的是坚持。坚持一份爱,固守一份情。真的很美好,只是觉得太美了,以至有些虚幻。
美丽的东西之所以美丽,就是源于不能轻易的实现,正如爱,不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影视节目中,我们都看到了很多,我们每每会为之涕泣,所以我们都觉得爱很美好,可是有几个人像书籍或者影视节目中那么痴狂呢?虽然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但我窃以为,基本都是受书或者电影的影响,并且当他们成长以后,都会为原来所做的而反思!
生活终究是生活,生活中的感情终究要在生活中处理,于是现在的我便也很能理解在生活中和我分道扬镳或者有过一些故事但终究只是故事的她们,甚至一丝一毫的怨气也没有。有的反而是感谢,感谢给我生命中帮我书写故事的人们。
我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但是我知道,我做出过的承诺,我会一直做下去!
其实想想,人生中总免不了痛苦,我想也正是有了痛苦,幸福才有存在的可能,人所拥有的感情真是一种奇妙的存在,人拥有记忆,也正是记忆让人的生命有别与其他。
离去是必然,那么——在生命结束之前,我愿意经历更多!
——Psytopic网友边缘
爱永在
一、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小世界。总是不同,差异大小而已。爱是连通不同世界的近乎唯一的纽带。所以不要奇怪于帅小伙娶了其貌不扬的姑娘,优秀的女孩选择了看似平凡的男生,木讷的遇见了机灵外向的,诸如此类。其实,只要有爱,甚至颠倒的世界都可以被连通。爱的伟大正在于此。爱可以连通接近于同一世界的人,但如果爱只是如此,那爱只是隔离者而已。爱是桥梁,连通一个个世界的桥梁,是我们不孤独的最后的拯救。所以,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试图去否定它。永远这个词是脆弱的,但,如此坚定地,爱永在。
二、爱不是占有。凡是占有的东西终究会再失去。爱不是。爱不会变成恨,即使遭遇到了最残酷的现实。有爱的人,不一定终究在一起,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爱是一种理想。一种不断追赶和美丽着的状态。一种衷心希望与祝福的心愿。爱永在。
三、爱是烙印。有了,就不可能忘记。烙印可以冷却,但印痕雕刻在时光中,在心底,不论尘土多少,如果你愿意拂拭,你会发现,依旧清晰,依旧深刻,依旧动人。爱永在。
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心血来潮,写了这么些关于爱的文字。准确或是深刻与否不重要。我们都在长大。是,路还长。未经沧桑的我看起来如此后知后觉,甚至如此愚笨,如此不谙世事,如此稚嫩。所以我留下这些,待到一天,历经风雨,再来看这些,看这短短的三个字,来见证这样的真理:爱永在。
——Psytopic成员Microwind
这是Psytopic情人节系列关于爱的第四站,如果您对爱也有感触,不妨继续接棒。
2007-02-07
Psytopic《爱的接力棒》IV
在城市里,人们渐渐把爱情当作宗教,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自己的关于爱的箴言,无论是他还是她,无论年长还是年少。Psytopic网友派生糍说:人类不理解爱。那种仅此一人的感觉,世界都没了的感觉并不是爱。自我中心的活动一停止,爱就出现了。网友angel说现在我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爱,这个概念很模糊,很模糊。网友稀缺+没效率说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我现在理解的爱,就是珍惜眼前的缘。…这是Psytopic情人节系列关于爱的第四站,如果您对爱也有感触,不妨继续接棒。-psytopic.com
克氏说,人类不理解爱。
那种仅此一人的感觉,世界都没了的感觉并不是爱。
那爱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什么都不要做。
自我中心的活动一停止,爱就出现了。
——Psytopic网友派生糍
弃和接受一样的需要勇气,这是事实,都会痛,从前我总是问别人什么是爱,我似乎对爱这个字很模糊,当别人问我,我认为什么是爱时,我当时的回答是,我认为爱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付出,但是现在不是了,爱有很多种,面对每一个人的爱都是不一样的,虽然归根结底都是付出与接受,但差别很大,也许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爱,说实话,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爱,这个概念很模糊,很模糊。
——Psytopic网友angel
爱,就是珍惜眼前的缘
曾经认为,爱就是和一个人一生的厮守。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我曾经听过爱的誓言,也曾经说过爱的誓言。说者都是真心的,但造化无常,两个相爱的人不一定能走到一起。
未来是这么的不可预知,我现在理解的爱,就是珍惜眼前的缘。
善待眼前正在爱你的人,善待你正在爱的人。
——Psytopic网友稀缺+没效率
爱情不是一场赌博
经常听朋友说爱情和婚姻都是一场赌博,走运的赌赢了,点背的愿赌服输。不过这种观点未免太过消极,爱情和婚姻不是老虎机,按下之后只能等待命运的转轮。我觉得爱情和婚姻就好象是我们手上的扑克牌,无论牌的好坏,都必须要心平气和的用心经营。
——Psytopic网友Jackie
我理解的爱
爱是责任,爱是尊重,爱是自律,爱是善良,爱是包容,爱是忘我地付出,爱是成长的动力,爱是让人和人紧密相连的力量。
——Psytopic网友Blacktea
爱的魔力
爱情, 可以由一刹那感觉而产生,
都可以因为一滴眼泪而终结.
爱, 让人失去理智, 不计较现实, 不计较对与错,
不计较得与失, 不计较彼此, 不计较世俗观念,
不计较过去与将来....
爱, 让人变得伟大, 甘愿去等, 甘愿去忍耐, 甘愿去接受,
甘愿去付出, 甘愿去牺牺, 甘愿忍痛.....
爱, 让人变得自私, 不惜拒绝自己的拥护者,
不惜伤害对手, 不惜利用环境.....
爱, 是矛盾, 有也烦没有亦忧!
——Psytopic网友紀霖
爱是包容,如果不能包容,爱就成为一种伤害。
——Psytopic网友10101010
爱也是
原来你在这里
原来真的是这样
原来不是镜花水月
原来,只是,就是这样 ^-^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祝福你;因为我深深祝福你,原来我爱你 ^-^
——Psytopic网友Joli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则我爱所有的人,我爱世界,我爱生命。如果我能够对一个人说:“我爱你”,则我必能够说“在你之中,我爱一切人,通过你,我爱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爱我自己。
——Psytopic网友SwordMan
爱——用一生思考~~~
——Psytopic网友Guest
爱没有缘由,也没有尽头。
——Psytopic网友alex
爱是象爱自己一样爱他
——Psytopic网友crystalyn
爱是心灵的感应!
来自灵魂最深的地方!
——Psytopic网友sunnyyun
爱情是什么?
1、爱情这东西啊,是你想要的时候偏逃走,不想要的时候又纠缠不过来,想放放不开,想抓抓不牢,忘又忘不掉,恨又恨不了的一种轮回中冥冥跟随你的灵感世界!
2、莎士比亚曾说过:“爱情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痛苦的。”我从来不曾领会这世界文豪所说的哲理,但从我认识他以来,我才知道爱情是酸甜苦辣的多味豆,它即可以激励你站起来,也可以淹没你。什么时候你为一个人吃不好,睡不好的时候,你的爱情就来了。
3、爱情是一只笨鸟跟另一只笨鸟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鸟!且那只笨鸟也是这么想的。
4、爱情是这样一种东西: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它是一杯柠檬茶--酸、甜、苦;当你不需要它的时候,它又是一杯白水,淡得近乎让人觉得有点烦。
5、我认为爱情是什么最好的解释是:她就像一双筷子。酸甜苦辣她们都一起去尝试。其中的感觉也只有她们知道。难道不是吗?
6、爱情啊,对于年轻人来说,她是一团火。一旦她燃烧就会付出一切。对于中年人,爱情是一杯浓酒。因为她已经酝酿了许久,不用品尝,就已经芬芳四溢了。如果非得要尝试,那要一点、一点的去喝。否则会醉的,醉得没有了方向。当你清醒时,你才发现,你已经离你的出发点很远、很远……
7、我对爱情的认识也是这样的。爱情来到的时候,你会感到她的一切都会牵动着你的心,对她的关心胜过自己。对她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8、爱情是上帝给予我们的一种娱乐方式。
9、爱情是一种让人时而烦恼时而幸福的东西。
10、爱情就是给你所爱的人幸福,就是你自己的幸福。只要她幸福快乐,自己苦一点又何妨。
11、或许,所谓爱情,应该分为爱与情,爱只能产生于充满理想和冲动的年轻时,而年纪愈大,便愈不可能产生,有的,只是情而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12、人说:先甜后苦的爱情是虚伪的,先苦后甜的爱情是真实的!
13、爱情是七分现实加三分理想!
14、爱情作为一个整体是美丽的,其中却包含着更多的痛苦!
15、人类总想知道爱情是什么??可到了年终之日,才明白,爱情只是一种追求,根本无需知道答案。
——Psytopic网友TM
2007-02-06
为什么职业规划是浪费时间?
我们的文化崇拜规划,什么事情都必须事先规划。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我们的全部生活。我们有日记,日程,目录,对象,目标,策略,甚至是梦想。职业规划是这些膜拜中最阴险的一种,因为它鼓励一种感觉——我们对未来事件的控制感。但我们都不擅长预测我们的未来。当我们不能够预测下周将要吃什么样的三明治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预测在未来的20年我们将要做什么类型的工作?未来对你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18岁的年轻人很难选择他职业的原因,其实对于一个中年人而言同样如此,只是他需要承受更多谴责的目光,这是我们的文化。-psytopic.com
正如那些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未来的一年时间?这已经引起了一种开始:未来如小游戏一样开始,像建在沙滩上的信念一样结束。你猜到了老板们最想听的是什么,然后你回答了他们想要的。有时候,你为了能够“升职”,这种对未来的事情详细考虑就已经变成了一种你必须玩的小游戏。
"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特质,我们自己作决定"
事实上,人们通常都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心理学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职业规划或者至少那些计划你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的事情是让人不愉快的。当你18岁,别人问你将来你想干什么时,这会让你很不开心。这里也许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中也许有着无数分歧,而且许多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但所有可能性都具有同样的诱惑力,那就是被那些无穷的螺旋型未来所环绕,对于那些中途辍学的跟随父母足迹的孩子我们不足为奇。但是我们并不想相信那些尝试或测试,不管是出于何种理由。我们想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特性,完全自主的做决定。
中年危机
18岁时做决定很难,但在理论上已经能够很好的做决定的中年也同样很困难。事实上,当你用30多年广阔的视野和乐观的心态代替那些愤世嫉俗的观点来对待工作,你已经更加清楚一份工作的底线。这里不仅有我们的工作经验,还有我们工作中的朋友,所有的这些人都会让我们感觉事业增添了光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交易价值。你喜欢例行公事吗:无聊却很安全?你喜欢旅游吗:令人兴奋却不得不远离自己的爱人?你对挣更多的钱在意吗:必须获得更多的无聊/压力/更少满足感的工作?不管上述列举事情的结果如何,不管这些事情周围还有多少其它事情,让你决定生活中应该做什么事情很困难的原因是因为你必须去预测未来。
这里有许多原因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好像擅长于预测我们的所想。如果我知道我在享受我现在所做的事情,那以后我就会很享受这个事情,不是吗?掌握了这些,我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去打造一系列我的所爱――电影,书籍,连续剧;以及我所不喜欢的事情――看牙医,严重的困窘和流感,特别所有这些不是同时发生的时候。如果我同时取得了这些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很容易就可以预测未来我的所想。但是,好像我们经常被我们的未来所震惊。
“我们其实无法预测未来是什么使得我们幸福”
错误的想法(miswanting)[注释]
我们对未来的想法犯了错误的概念已经被Gilbert和Wilson命名为“错误想法”(miswanting)。他们的一系列的研究已经发现:我们预测在未来什么让我们更快乐方面的能力很弱。我最喜欢的一个简单实验:两组被试都参加这个实验,他们会得到免费的三明治,这对大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好东西。
其中一组预先选择这一周他们所需要的三明治;另一组每天选择他们所需要的三明治。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些每天选择三明治的被试每天午饭时都选择同样的三明治,并且这些被试对他们的选择做出了合理的高兴程度。
可是,令人惊奇的是,那些预先设想下一周午餐的被试选择却是多变的。他们周一选择火鸡三明治,周二选择金枪鱼三明治,星期三选择鸡蛋三明治等。但是随着下一周时间的到来,他们大多不喜欢他们以为自己应该有的变化。事实上,他们与每天选择的被试相比,显得更不高兴,并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未来,我们都是如此的不快乐。"
预言失灵
这种“多样性”与“同一性”只是人们在预测未来情绪状态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偏差。这里有另一个积极心理学所做的“违反直觉的偏差”。主要是观察:当人们在生活中遭遇灾难性的坏事,或者幻想性的积极事件,人们如何预测他们的感觉。比如:如果你中了彩票你感觉有多好?绝大部分人预测他们的生活将完全改变,并且自己活得更快乐。而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呢?是的,当人们刚刚发现自己中了彩票之后确实很高兴,但6个月之后,高兴的水平却回到了人生的“基线”水平。
可笑的是,在这崇高的旅程中,不管是预测我们中彩票后的感受,还是预测我们中午吃什么三明治时,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未来,我们都是如此的不快乐。所以,当我们都不能够预测我们下周将要吃什么样的三明治的时候,我们如何能够预测在未来的20年我们将要做什么类型的工作?
随着年龄的变大,我们偶尔会变得更智慧。随着我们的学习,不管是未知的还是已知的,我们都不擅长预测我们的未来。我们开始认识到这一点也不比我们曾经的想法更科学。
"人们开始明白未来包含着如此少的可确定因素..."
陌生的未来
这就是说你的未来对你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陌生人。所以,你知道,同样的,那就是为什么一个18岁的年轻人很难选择他的职业。但是对于一个中年人而言,当他的所学很有限时,所遭遇的就是严厉谴责的目光。
这好像是说明人越老越谨慎的另一个原因,但远不是这样的。更准确的说,谨慎并不是随着年龄而增长的,而是受自知之明的暗示。人们开始明白未来包含许多难以察觉的不确定事件,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已经在我们控制之下的事情,就像我们选择三明治一样。
最强的猜测打败最谨慎的计划
对于“错误想法”的争论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任何领域,包括对我们未来进行预测。职业规划已经变成一种痛苦的事情,因为这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决定,而且我们要通过掌握的非常有限的有用信息来理解它。
最好的职业规划的策略是这样的:尽你的所能来猜测,试验它,当你不喜欢它时请不要惊讶。但是,请无论如何不要在面试中提及这些。
英文原文阅读:
Our culture worships planning. Everything must be planned in advance. Our days, week, years, our entire lives. We have diaries, schedules, checklists, targets, goals, aims, strategies, visions even. Career planning is the most insidious of these cults precisely because it encourages a feeling of control over your reactions to future events. As that interview question goes: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in five years time? This invites the beginning of what starts as a little game and finishes as a belief built on sand. You guess what employers want to hear, and then you give it to them. Sometimes this batting back and forth of imagined futures becomes a necessary little game you play in order to 'get ahead'.
"We want to make a decision all of our own, based on our own values and preferences."
In reality, people frequently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and psychology has proved it. That's why career planning, or at the very least just deciding what you're going to do next, is so unpleasant. It's no fun at 18 years old when people ask what you want to do. There seem to be so many different options, each with myriad branching possibilities, many of which lead in opposite directions, but all equally tempting. Surrounded by these endless spiralling futures, it is no wonder that many a school-leaver sticks with what they know and follows in parental footsteps. But we don't all want to trust the tried and tested, whether for good reasons or bad. We want to make a decision all of our own, based on our own values and preferences.
Midlife crisis
If it's hard at 18, it's even harder in midlife when people are theoretically better equipped to make their choice. In reality by your 30s wide-eyed optimism has normally been replaced by a more cynical outlook on jobs and the workplace. Now it's more clear what the downsides of certain jobs are. There's not only our own experiences of work but we also have friends at work, all of whom colour our perception of their careers.
Everyone has their own internal trade-offs. How much routine do you like: boring but safe)? How much do you like travel: exciting but you'll be away from loved ones? How much do you care about earning more money: and taking a more boring/stressful/less fulfilling job? Whatever the outcome of all these swings and roundabouts along with many more, the reason that deciding what to do with your life is so difficult is that it involves predicting the future.
There's many reasons why it seems we should be good at prediction what we want. If I know that I'm enjoying what I'm doing now, then I should enjoy it in the future shouldn't I? On top of this I've got years of experience building up a set of things I like - cinema, books, sitcoms - and things I don't like - trips to the dentist, severe embarrassment and flu, especially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 If I've got this huge bank of likes and dislikes it should be easy to predict my wants in the future. And yet, it seems we are often surprised by what the future throws at us.
Miswanting
"We are poor at predicting what will make us happy in the future."
The idea of making mistakes about what we might want in the future has been termed 'miswanting' by Gilbert and Wilson (2000). They point to a range of studies finding we are poor at predicting what will make us happy in the future. My favourite is a simple experiment in which two groups of participants get free sandwiches if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ment - a doozie for any undergraduate.
One group has to choose which sandwiches they want for an entire week in advance. The other group gets to choose which they want each day. A fascinating thing happens. People who choose their favourite sandwich each day at lunchtime also often choose the same sandwich. This group turns out to be reasonably happy with its choice.
Amazingly, though, people choosing in advance assume that what they'll want for lunch next week is a variety. And so they choose a turkey sandwich Monday, tuna on Tuesday, egg on Wednesday and so on. It turn out that when next week rolls around they generally don't like the variety they thought they would. In fact they are significantly less happy with their choices than the group who chose their sandwiches on the day.
Prediction failure
This variety versus sameness is only one particular bias that people display in making predictions about their future emotional states. There is another counter-intuitive bias emerging from the work being done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looks at how people predict they will feel after both catastrophically bad, and, conversely, fantastically positive occurrences in their life. For example, how good would you feel if you won the lottery? Most people predict their lives will be completely changed and they'll be much happier. What does the research find? Yes, people are measurably happier after they've just won, but six months down the line they're back to their individual 'baseline' level of happiness.
So, in the journey from the sublime - predicting how we'll feel about winning the lottery - to the ridiculous - predicting which sandwiches we'll want for lunch - we are incredibly bad at knowing our future selves. And if we can't even decide what type of sandwich we might like next week, how can we possibly decide what type of job we'd like to be doing in twenty years?
With age occasionally comes wisdom. Over time we learn, whether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that we are not that good at predicting the future. At the very least we begin to recognise it is a much less precise science than we once thought.
A stranger future
This means your future self is probably a stranger to you. And, on some level, you know it. That's why it might be hard for an 18 year old to choose their career, but it's a damn sight harder for someone in midlife when limitations have been learnt.
"People begin to understand that the future holds vanishingly few certainties..."
This might seem like just another way of saying that people get more cautious as they get older, but it is more than that. It's actually saying that it's not caution that's increasing with age, but implicit self-knowledge. People begin to understand that the future holds vanishingly few certainties, even for those things that would seem to be under our most direct control, like our sandwich preferences.
Best guess beats careful planning
The argument about miswanting applies to any area of our lives which involves making a prediction about what we might like in the future. Career planning becomes painful precisely because it's such an important decision and w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we have only very limited useful information.
The best strategy for career planning is this: make your best guess, try it out and don't be surprised if you don't like it. But for heaven's sake don't mention this in your interviews.
Psytopic成员Roger翻译/原文链接
感谢Psytopic网友油茶研究会提供素材
感谢Psytopic网友“luopu”、“Aeghilnz”、“Guest”、"dxxesong"指正
2007-01-19
提高效率的七个习惯
是不是经常为计划而未做的事情寻找借口或抱怨?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的最终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Psytopic:在8小时工作制之前,是6小时工作制,人们为了多拿2个小时的工资,于是主动要求8小时工作,今天看来8小时似乎也少了?-psytopic.com
Psytopic精彩摘要:
如果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镜让病人试戴,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
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是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不同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的总和。
以下是原文:
习惯一:别指望谁能推着你走
如果你不向前走,谁又会推你走呢?因此,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实现个人愿景的原则。我们常说:“我不会……,因为遗传……”、“我迟到,因为……”、“我的计划没完成,因为……”我们总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满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正是人能主动积极地创造、实现梦想,来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所以,有效能的人士为自己的行为及一生所做的选择负责,自主选择应对外界环境的态度和应对方法;他们致力于实现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动地忧虑那些没法控制或难以控制的事情;他们通过努力提升效能,从而扩展自身的关切范围和影响范围。积极的心态能让你拥有“选择的自由”。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客观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客观现实做何种反应。积极的涵义不仅仅是采取行动,还代表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部环境,并且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习惯二:忠诚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我们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个书面计划称之为“使命宣言”。任何一个存在的社会组织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也不例外。“使命宣言”需要阶段性地评估以及持续修正和改良。确立目标后全力以赴,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把事情做对。为什么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许多人在埋头苦干时,尚未发掘人生的终极目标,只是为忙碌而忙碌着,未曾洞悉自己心灵深处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审视过自己的人生信条:你到底要做什么?什么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选择不做什么更难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即你觉得有价值并对你的生命价值、最高目标具有贡献的事情;要少做紧急的事,也就是你或别人认为需要立刻解决的事。消防队的最大贡献应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于到处救火。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有效能的人只会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处理的紧急、危机事件,他们将工作焦点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来保持效益与效率的平衡。“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点管理。先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自己掌握住重点并时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左右。要想集中精力于当前的要务;就必须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牵绊,要勇于说“不”。
习惯四:远离角斗场的时代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强即弱,非胜即败。其实,世界给了每个人足够的立足空间,他人之得并非自己之失。因此,“双赢思维”成为人们运用于人际领导的原则.我们从小就参与各种比赛、考试,培养了一种你赢我输、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试想一下,谁又甘心在竞赛中认输呢?树立双赢思维就是要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寻求互利,以达成双方都满意并致力于合作的协议计划。具有双赢思维的人,往往有三种个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价值观和承诺;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觉,能以豁达体谅的心态看待他人的想法及体验;相信世界有足够的发展资源和空间,人人都能共享。利人利己观念的形成是以诚信、成熟、豁达的品格为基础的。豁达的胸襟源于个人崇高的价值观与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肯尝试无限的可能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宽广的选择空间。
习惯五:换位思考的沟通
如果一位眼科医生为病人配眼镜,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镜让病人试戴,其理由是:“我已经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给你吧,反正我家里还有一副。”那么,谁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如果医生还说:“我戴得很好,你再试试,别心慌。”在病人看到的东西都扭曲了的同时,医生还反复说:“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们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则。这位医生尚未诊断就开处方,谁敢领教?但与人沟通时,我们常犯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妄下断语的毛病。因此我必须强调:“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人际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要改变匆匆忙忙去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倾向。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1+1可以大于2
统合综效是对付阻碍成长与改变的最有力途径。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则消极、不合逻辑、情绪化和不自觉。不设法消除阻力的后果就等于向弹簧施加作用力,结果还是要反弹。如果将双赢思维、换位沟通与统合综效原则整合,不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为助力,“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的原则。集思广益的合作威力无比。许多自然现象显示:全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不同植物生长在一起,根部会相互缠绕,土质会因此改善,植物比单独生长更为茂盛;两块砖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大于单独承受力的总和。这些原理也同样适用于人,但也有例外。只有当人人都敞开胸怀,以接纳的心态尊重差异时,才能众志成城。
习惯七:过着身心平衡的生活
身心和意志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基础,所以有规律地锻炼身心将使我们能接受更大的挑战,静思内省将使人的直觉变得越来越敏感。当我们平衡地在这两方面改善时,则加强了所有习惯的效能。这样我们将成长、变化,并最终走向成功。人生最值得投资的就是磨练自己。生活与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爱的财富。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财富,并不代表有永远的经济保障,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以上这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前三个习惯在于我们本身,确立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着重于如何进行个人修炼,由依赖转向独立,实现“个人成功”;第四、五、六个习惯,即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都将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而第七个习惯涵盖了前六个,督促我们从身心开始完善。通过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获得实质性的变革,成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感谢Psytopic网友afrial提供素材
2007-01-13
Psytopic《爱的接力棒》I
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给每位学生一条蓝色缎带,上面以金色的字写着“我是重要的”,然后告诉他们将这缎带送给自己尊敬的人,以表示自己的感谢,同时再给接受缎带的人多余的别针,让他们也能向别人进行相同的感谢仪式。这是Psytopic“爱的接力棒”起源,从昨天开始一直到2月14日,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网友关于爱的阐释。-psytopic.com
什么是爱?
我说的是相恋之爱,送给情人节。
爱就是当你看到她时会感觉到有清风从鼻孔透入大脑
爱就是当你和她在一起时周围的一切都可以忽略掉
爱就是当你拉起她的手时你就会有已拥有全世界的骄傲
爱就是当你们目光接触时发现原来语言是那么的可笑
爱就是一日不见如三秋之遥
爱就是即便相隔万里她的呢喃你也能清楚听到
爱就是她会偎在你的臂弯一直假睡
爱就是你轻轻拭去她眼角的泪
爱就是破军宿命于斗星紫薇
爱就是明月亘古相随
爱就是注定失败依然执着无悔
爱就是我久久凝望着的那杯清水......
Psytopic,最后一句就是爱。
——Psytopic网友:水图腾
如何克服痛苦的爱
前段时间,爱让我很痛苦。新年那几天达到极限,我不吃东西,也不睡觉,哭了很多次。后来我终于睡了三个钟头,醒来,觉得十分羞愧。我开始清理发臭的房间。我问自己“这个世界上谁爱我?我爱谁?我的所作所为,是否对我爱的人有帮助?”
我把这些写在纸上,并写上应该做的事,以及不应该做的事。贴在写字台上方的墙壁上。于是,我又回到地球了。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懂得。了解你爱的那个人的需要,而不是你想给他什么。
——Psytopic网友:dasha
给我最爱的人
面对我最爱的人,我想了好多话,但是最终还是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表达,只是真心希望能够带给他幸福,让他快乐!
——Psytopic网友:Linda
爱的体验
我21岁的时候:当两个人分开,哪怕只有分分秒秒,他们都互相思念,那他们相爱了!
我31岁的时候:当两个人在一起,即使是生生世世,他们都如此珍惜,那他们相爱了!
——Psytopic网友:Xi Chen
感谢以上Psytopic网友的文字!
点击赐稿《爱的接力棒》
2007-01-12
We are Back!
我们回来了!穿过太平洋海底光缆,乘搭Psytopic专机:),我们踏上熟悉的土地,从今天开始Psytopic又将和过去一样和您一起探索心理学。去年的情人节,我们刚刚起步,很快Psytopic就要一岁了,想用个特别的方式和您分享这个特殊的日子。爱是广义的,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阐释,也许是只言片语,或者畅所欲言,不妨一起来传递“爱的接力棒”:从今天起到2月14日,请将您对爱的理解发布在Psytopic,然后邀请一位您最爱的人来阅读,发布方式可以在回复中评论,也可以稿件方式Email给我们。-psytopic.com
情人节预告:爱的接力棒
有人说过,人生就是为了找寻爱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都要找到四个人。 第一个是自己,第二个是你最爱的人,第三个是最爱你的人,第四个是共度一生的人。
然后体会到爱的感觉
因为了解爱的感觉
所以才能发现最爱你的人
当你经历过爱与被爱,学会了爱
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
才会找到最适合你的
能够相处一辈子的人
但很悲哀的
在现实生活中
这三个人通常不是一个人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
而最长久的
偏偏不是你最爱也不是最爱你的
只是在适合的时间出现的那个人
你,会是别人生命中的第几个人呢?
没有人是要故意变心的
他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
可是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
他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
同样的
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没办法假装爱你
当一个人不爱你要离开你
你要问自己还爱不爱他
如果你也不爱了
千万别为了可怜的自尊而不肯离开
如果你还爱他
你应该会希望他过得幸福快乐
希望他跟真正爱的人在一起
绝不会阻止
你要是阻止他得到真正的幸福
就表示你已经不爱他了
而如果你不爱他
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他变心呢?
爱不是占有
你喜欢月亮
不可能把它拿下来放在脸盆里
但月亮的光芒仍可照进你的房间
换句话说
你爱一个人
也可用另一种方式拥有
让爱人成为生命里永恒的回忆
如果你真爱一个人
就要爱他原来的样子
--爱他的好,爱他的坏
--爱他的优点,爱他的缺点
绝不能因为爱他
就希望他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万一变不成就不爱他了
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
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
你都希望这个人陪着你
真正的感情是两个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
也没有丝毫要求
毕竟
感情必须付出
而不是只想获得
分开是必然的考验
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
两人在谈情说爱的时候
最喜欢叫对方发誓
许下承诺
我们为什么要对方发誓
就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对方
我们根本不相信情人
而这些山盟海誓又是不切实际的
海枯石烂,地老天荒,都不能改变我对你的爱
明知道海不会枯,石不会烂,地不会老,天不会荒
就算会,也活不到那时候
许下诺言的时候千万注意
不要许下可实现的诺言
最好是承诺做不到的事
反正做不到,随便说说也不要紧
请记住:"不可能实现的诺言最动人"
在爱情里
说一套
做的是另一套
讲的人不信,听的人也不信
你呢?找到了第几个?
茫茫人海中,你遇见了谁,谁又遇见了你?
Psytopic和你一起传递爱的接力棒,不妨打开文档,敲上自己对爱的阐释,再和最爱的人分享。
点击投稿
下面是Psytopic灵感来源,和大家分享爱的传递——
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决定告诉她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重要,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她决定采用我所提倡的一种作法,也就是将学生逐一叫到讲台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班级和对她的重要性,再给每人一条蓝色缎带,上面以金色的字写着:"我是重要的。"
之后那位老师想做一个班上的研究计划,来看看这样的行动对一个社区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她给每个学生3个缎带别针,教他们出去给别人相同的感谢仪式,然后观察所产生的结果,一个星期后回到班级报告。
班上一个男孩子到邻近的公司去找一位年轻的主管,因他曾经指导他完成生活规划。那个男孩子将一条蓝色缎带别在他的衬衫上,并且再多给了2个别针,接着解释,"我们正在做一项研究,我们必需出去把蓝色缎带送给感谢尊敬的人,再给你们多余的别针,让他们也能向别人进行相同的感谢仪式。下次请告诉我,这么做产生的结果。"
过了几天,这位年轻主管去看他的老板。从某些角度而言,他的老板是个易怒、不易相处的同事,但极富才华,他向老板表示十分仰慕他的创作天分,老板听了十分惊讶。这个年轻主管接着要求他接受蓝色缎带,并允许他帮他别上。一脸吃惊的老板爽快地答应了。
那年轻人将缎带别在老板外套、心脏正上方的位置,并将所剩的别针送给他,然后问他:"您是否能帮我个忙?把这缎带也送给您所感谢的人。这是一个男孩子送我的,他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我们想让这个感谢的仪式延续下去,看看对大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那天晚上,那位老板回到家中,坐在14岁儿子的身旁,告诉他:"今天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办公室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告诉我,他十分仰慕我的创造天分,还送我一条蓝色缎带。想想看,他认为我的创造天分如此值得尊敬,甚至将印有'我很重要'的缎带别在我的夹克上,还多送我一个别针,让我能送给自己感谢尊敬的人,当我今晚开车回家时,就开始思索要把别针送给谁呢?我想到了你,你就是我要感谢的人。
"这些日子以来,我回到家里并没有花许多精力来照顾你、陪你,我真是感到惭愧。有时我会因你的学习成绩不够好,房间太过脏乱而对你大吼大叫。但今晚,我只想坐在这儿,让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妈妈之外,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孩子,我爱你。"
他的孩子听了十分惊讶,他开始呜咽啜泣,最后哭得无法自制,身体一直颤抖。他看着父亲,泪流满面地说:"爸,我原本计划明天要自杀,我以为你根本不爱我,现在我想那已经没有必要了。"
作者: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
点击投稿《爱的接力棒》
来源:Psytopic.com
2006-12-21
是否有强行纠正他人的冲动?
在你的身上是否有一种自以为是的成熟感,嘲笑、强行纠正他人的冲动?《小王子》中提到,我们以为小孩幼稚而不谙事事,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才是本真的世界。如果说人生是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循环,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我们再次回到起点,那么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远离终点”?有道是,老天下雨了,我们总该做些什么,表示自己知道了吧。-psytopic.com
尊重是一种很难做到的状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但没有人可以单独窝在自己的世界中。我们总要接触他人,他人的世界,有些甚至是深入地接触。当我们进入时,我们习惯于带上自己世界塑造的眼镜,去看待另一个世界的一切。这样我们不会感觉那样陌生。
当我们看见那个世界,有些东西如此悲观,有些东西如此幼稚,有些东西如此脆弱,有些东西如此荒谬时,我们会感觉不舒服。我们不少时候会有一种企图,试图纠正,尤其是对我们在乎的人。从亲人到朋友到恋人到一切亲密关系。强势的人尤其容易作出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以为,悲观就是不好的,幼稚就是不对的,脆弱就是该被摈弃的,荒谬是不应该存在的。可是,先退一步,谁规定那些东西“不该有”的?没有脆弱,何来坚强的解释;没有悲观,不会知道乐观是什么。都是类似。而且,我们以为透过我们的眼镜,看见的感受到的都是一种真实,其实自己戴的是不是哈哈镜,放大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还是其他,都不可确定。
所谓尊重,就是放下那样的眼镜,不去轻易评价什么,用心体会。就算是一个单纯的人,一个你认为幼稚的人,一个生活阅历很少的人,他的人生道路也是你不曾走过的。何来看透的感觉?何来优越感?何来甚至一种轻视感?这情形就像《小王子》里面那样。我们自以为懂得很多,我们以为小孩幼稚而不谙事事。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才是本真的世界。这个道理有点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单纯的人或者小孩子,看见的是这样的境界。我们摸爬滚打了很久,经历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自以为“成熟”的阶段,终究将回到那样本真的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往往是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才明白。而且,不是每个人 ——甚至可以说只有很少人——才能回归到本真。世事纷繁,被蒙蔽的时间,可能是一辈子。葛朗台之类的形象就是那种人的代表之一。
而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也就不用感慨什么。孩子看见的固然可能是本真,但没有那种“看山不是山”的磨炼,我们是不大可能回归本真的。就像标准塑胶跑道的 400米比赛,起点在一圈后成为终点。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起点原地不动。总要起跑,总要先似乎“远离目标”,才能最终到达终点。可悲的是,有些人只顾跑,或许快,但却冲出了田径场。很搞笑的悲剧。
所以,我们既不必为自己的渐渐“复杂”而感觉罪恶,不必一直对照童年和某些时光顾影自怜。但也要时刻警惕一种自以为是的成熟感和嘲笑、强行纠正别人的冲动。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哪两个人的路是一模一样的,在遵守法律和真正的道德的前提下,我们对于各自的路途都应该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他选择了平坦的大路,虽然可能少了些激情,但依旧是个不错的选择。他选择了崎岖的小道,也值得尊敬。我们或许容易为小道的泥泞和荆棘而担心,但如果这是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道路,那么也需要看着他走下去。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醒他尽量少落进沼泽碰到利刺,就是在他暂时挺不住的时候支撑着他,在他受伤的时候为他敷药,最多就是给他看看前面的地图,而不能强行把他架到你认为的大路。这样即使真能走得安稳,也让他不快。道路是自己选的。这个权力无人可以剥夺。什么样的路不是最关键的,走过,才最重要。
尊重,源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史怀哲的境界很难达到,但那种谆谆教诲或许可以试着去体会去践行,尊重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Psytopic成员Microwind作品
2006-12-07
疤痕的故事
听一首歌可以治疗疤痕吗,看一个故事是不是会痊愈...你的身上有疤痕吗?读这个故事之前,不妨先找出自己身上的一道疤痕,然后分享它的经历,最后再来读这篇文章,你的疤痕不会得到治愈,但是你会知道怎么避免再留疤痕。-psytopic.com
Psytopic推荐您在阅读之前,
先听这首歌,写下自己身上的一道疤痕经历——
Psytopic: 第一次试听可能会有断续,请等待完全载后重播 |
----------
继续...
----------
有些故事很小,通常是指它的字数;有些道理很大,多数是指读后的感觉;这是一个来自刘墉的故事《疤痕》——
女儿的男同学到家里玩,他的眼角因为前一天,
撞到树,而有个小小的伤口。
正巧有个医师朋友来,看见他的伤口,仔细检查一下,
居然叫起来:「这伤口怎么能只搽药呢?」
那男孩说:「是我妈妈搽的,她说过两天就好了。」
「对!是两天就好了!但却留下一道疤,一辈子也不会好!」
医师朋友赶快跑回他的车子,拿出一种特别的绷条,
为那男孩消毒之后贴好。
一边贴、一边叮嘱:
「有伤口,一定要赶快把它合起来,
大的伤口要缝,小的伤口要贴,
你如果不这样做,任它裂开,四周的细胞虽然会增生,
把那伤口盖住,但增生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疤痕。」
「原来疤痕是这么造成的。」我心中感慨地想着....
晚上洗澡时,我看自己身上,五十多年来留下的许多疤痕:
「身上的疤痕如此,心上的疤痕不也一样吗?
有的朋友发生冲突,因为马上想办法弥补,
就像没有过冲突一样。
相反的,有些人一不高兴,就永远避着彼此,
久了,虽然像身上的疤痕,也能愈合,
彼此见面,也依然寒暄,但心上的疤痕却永远除不掉。」
洗完澡,我把女儿叫到面前,对她说:
美国人常说『从马背上摔下来,要立刻跳回马背』
同样的道理,
当你跟同学、跟亲人,有什么冲突的时候,
也要立刻双方坐下来沟通,把那伤口弥平,
别留下一生的遗憾、一辈子的疤痕。
Psytopic:这个故事是不是很像弗洛伊德说的童年创伤?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没有及时的解决,而是选择了压抑,虽然我们会忘记或者意识不到,但它会在以后时间里或者在某一天影响你的生活,而你却不自知;这是一道不及时搽药遗留下来的心灵疤痕。
----------
附歌曲下载:
----------
点击到百度下载杨培安《风中的羽翼》
Psytopic组稿
2006-11-15
小偷寄信
小偷因为不在乎自己是小偷,所以可以若无其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人的行为制约是来自外界还是自身?我们不去偷窃仅仅是因为怕犯罪,还是怕扰乱自己内心的安宁?尽管有法律,作为小偷,他们还是依从自己的内心准则。有时候,酷刑不如教化,Psytopic推荐您读这篇真人真事的“小偷寄信”报导,卑鄙和高尚只在一瞬间。-psytopic.com
寄信的是小偷,收信的则是一位人格高尚的老教授。在寄信之前,他已经将偷走的2000多元现金寄回来,失主并没有发现少了钱。是什么感化了这名“善良”的小偷?他还会与失主联系吗?
一月后财物被送到学校
吕先生是一位退休多年的中文系教授,多年来一如既往地为广州市内一家 “残疾人文学班”上课,教师节这天,为学生们授完课后,吕教授乘坐拥挤的公交车回到了位于市内某高校的家。这时,他发现自己的钱包已“不翼而飞”,他记得,钱包里放有2000多元现金、身份证、老人优待证和两张自己的名片。“被偷了!”但吕教授完全不知道偷窃发生在出门时还是在回家的公交车上。
一个多月后的10月中旬,学校门卫通知吕教授到大门口取包裹。拆开包裹的外衣———一张报纸后,里面正是被盗的钱包,财物证件等都在。可惜的是,门卫只记得送包裹的是个男的,其他的都没有记清楚。
署名“一个没有面目的人”
11月10日,吕教授正和两位学生在讨论课题时,又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件。邮戳显示,信寄自广州南华邮局,寄出日期是11月8日,信封上只写了收信人邮编地址,却没有留下寄信人的作保信息,而且字体“歪歪斜斜”的。
吕教授倍感意外,马上将信拆开,发现里面是一张纤薄的小纸。纸上以竖写的方式从右向左写道:“吕先生:我偷了你的钱包,看了你的名片,也听了别人对你送名片的乙(应为‘议’)论,我才知道自己的次(应为‘罪’)恶……”“我(受)生活所迫,受人梭(应为‘唆’,编者注,下同)使,干了一段时间坏事,象(像)一只死老鼠。”从信中可以看出,期间颇有一番思想碰撞,“一个多月来我都很难受”。他还表示,“我用了你一百多块钱,以后
我会想办法还你,但说不准时间”———署名是“一个没有面目的人”,写信的日期是“10月28日”。
小偷从偷钱包到亲自送还钱包,中间隔了一个多月,从送还钱包到写道歉信用了20天,从写道歉信到将信寄出的间隔已经缩短至10天。
两首小诗感动小偷?
吕教授身边有人分析说,可能吕教授本身社会地位较高,小偷担心造成的社会影响太大而被抓。对此,吕教授并不赞同:“对2000多元他只是用掉100多元,不说我也不知道,就算是普通人捡到也未必不起贪念啊。”
“可能是受了我钱包里那名片的影响吧!”吕教授解释说,他的名片上有两首赞美乘车让座者的诗,其中一首的名字是《朋友:你做得真棒!》。他认为,就是这两首小诗的内容感动了小偷,让他在心灵上有了“转化”!
附:吕教授的赞美诗《朋友:你做得真棒!》
你把座位让给他,我要真心把您夸;
一夸您的人品好,二夸您有好爸妈;
人人都把您来学,神州开遍文明花;
文明花啊文明花,开了千家开万家。
Psytopic推荐来自:羊城晚报/VIA:SINA
2006-11-14
悲哀的孔雀
这是一个流行于办公室的游戏,也许你曾经玩过,不妨再试一次:有五种动物,听好了: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你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原始森林探险,带着这五种动物,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迫于无奈要把他们一个个放弃。你会按什么次序把他们放弃呢?为了让这个游戏更好玩,在继续阅读之前,先把你的答案发布在回复中吧,Psytopic不会伤害你。-psytopic.com
正在上班
一个朋友神秘地对我说:
“做一个心理小测验如何?”
“说吧!”我的好奇心顿起。
“有五种动物,听好了:
老虎,猴子,孔雀,大象和狗。
你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原始森林探险,
带着这五种动物,四周环境危险重重,你迫于无奈要把他们一个个放弃。
你会按什么次序把他们放弃呢?”
考虑良久之后我说:
“孔雀、老虎、狗、猴子、大象。”
“哈哈哈──”朋友大笑起来,说:“果然不出所料!你也首先放弃孔雀。”
难道孔雀意味着什么吗?
朋友向我解释:
孔雀代表你的伴侣,爱人;
老虎代表你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大象代表你的父母;
狗代表你的朋友;
猴子代表你的子女。
这个问题的答案意味着你在困苦的环境中首先放弃的是什么。
孔雀代表我的爱人?
我一下子惊呆了。
在困难的环境中我会首先放弃我的爱人
在选择中我为什么首先放弃孔雀呢?
因为我觉得孔雀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不能帮助我的东西。
我对朋友的评价很不以为然,
于是开始让很多人也来做这个游戏。正如朋友所说的那样,
无一例外首先放弃的都是孔雀。
当我最后揭示答案,
许多人的响应也正如我的响应一样。甚至有人说,设计这个游戏的人,一定心理不正常。
有一天我给一位朋友打电话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个游戏,于是也让他做。
这个男人考虑许久之后对我说:
猴子,老虎,大象,狗,孔雀。
我大吃一惊,他是我遇到的唯一一个最后选择放弃孔雀的人。
“为什么最后放弃孔雀?”
我一个劲地追问。
他对我的问题也大吃一惊,说:“你想想,在这所有动物中,唯有孔雀是最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我怎么能轻易放弃,让它陷于险境呢?”
我顿时明白了我的悲哀。
在我们选择的过程中,
我们太多地考虑了别人对我们的付出,
而没有想到别人需要我们做出什么样的付出。
如果孔雀代表的就是自己的爱人,
那么是不是恰好应证了古话: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时各自飞。
Psytopic:生活不会这么残酷,还有很多选择保护孔雀的人,即便在以上的题目中,孔雀是你首先放弃的,那又能代表什么呢,这个游戏只是提醒你:珍惜身边的好朋友!
有没有勇气(?是的,有不少朋友不够勇气)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们...
悲哀的孔雀,不是你的爱人。
感谢Psytopic网友ccancan提供素材
2006-11-07
Psytopic失恋特效疗法
命运的安排往往是这样:多情总被无情恼。即便如此,多情的你依然无情不起来,就如无情的他,永远多情不起来一样。Psytopic介绍过《情绪ABC理论》,其中谈到“人的非理性观念”。最近Psytopic收到几位网友关于失恋话题的提问,无法逐一回复,借助这篇文章,希望能为失恋的你带来一线暖意,冬天到了。这个时候失恋,会有点冷,不妨当作一颗普通的心灵在一个普通日子里的经验吧。-psytopic.com
失恋,有人说是种精神病,因为它不只让人思想行为错乱,更教人心力交瘁;Psytopic建议您打开音箱,听听这首由网友Angela推荐的《你都不爱我》,再静静地读这篇两千年前的故事。
Psytopic: 第一次试听可能会有断续,请等待完全载后重播 |
苏(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的看着她和另一个人走了去的。
失: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但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很爱她。
苏:真的很爱?
失:是的。
苏: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那是自然。
苏: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的对你很有情谊,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可是您看的明明白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的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哟。
失: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这总是叫人感到自卑的。
苏:不,年轻人的身上只能有自豪,不可自卑。要记住,被抛弃的并不是就是不好的。
失 :此话怎讲?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套高贵的西服,可谓爱不释手,营业员问我要不要。你猜我怎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不要!其实,我口袋里没有钱。年轻人,也许你就是这件被遗弃的西服。
如果你是属于这种类型的人:看完之后还继续问“我到底应该怎么做?” Psytopic建议您再读几遍,直到你能领悟;实在不愿意,就尝试这些流传网络的方法吧:
转移注意力
找个箱子,把一些引爆伤感或回忆的东西,统统收藏在这个“潘多拉悲伤盒”里,避免睹物“发情”。一旦惊觉自己又沉迷往事时,立即做运动、唱军歌,甚至吼叫一两声、拍几个桌子,或是放几首振奋人心的歌,来抑止或切断思潮。这是精神科常用的“思考中断法”,用来对付失恋这类精神病,颇见成效。
情境远离法
在“失恋丧假”过后,不管你多么不愿,此时你都必须选择改变,把房子改头换面,搬新家,或来趟旅行,绕着地球跑几圈,设法躲开这些伤心情境,让悲伤心情得到充分的喘息和抒解。否则,一直自闭在留有太多回忆的空间里,只会让你更钻牛角尖。去看看世界之大,放宽视野与胸襟,你就会觉得自己一时的爱很嗔痴,相较起来显得多微不足道。如果没钱旅行或搬家,也可以把房子重新粉刷,更动家具摆置,以抹谈记忆的痕迹。如此,借环境的改变,给自己来个“心理大扫除”,重新出发。
患难同当
失恋,是你“陷害”朋友的大好良机。向你的密死党宣布:“我失恋啦!”此后几个月进入“戒严整时期”。
他们和情人过份亲明的举动,一律严禁在你面前出现,犯风化罪者,列为出入境管理的黑名单。先取得朋友的谅解,你会发觉:绝大多数真正的好友,都不会吝惜对这遭情变的你,伸出援手。这些雪中送炭的友谊,像刻意要反驳你因失恋而对人性的失望似的,排山倒海而来。别担心你的朋友会因为你的任性而翻脸,有谁会发神经到对一个精神病患的“发神经”而生气呢?再说,谁叫他们交友不慎呢?认识你,是他们一生的错,叫他们乖乖认命吧!把好友“会面时间”排错开来,有助消耗寂寞。假如周末预先排好计划,不要一个人独守空围,朋友中有失恋经验者,可列为此非常时期的“一级战友”,多跟此人聊聊,同是天涯沦落人,对你的难过,他(她)一定可以感同身受。
建立自信法
纵容自己买几套奢侈的衣物,尽量穿明亮色艳的衣服来带动心情开朗,即使只给自己看,也要订份光鲜。每天对镜中的自己打气:“瞧你长得多正点,他(她)不要你,可真没福气呀!”或是,学学洗面乳广告的台同:“我真的很喜欢我的脸。”
日本大文豪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能将我们从情网里解放出来的,与其说是理智,不如说是繁忙。”你可以花费更多心思工作,去参加公益活动,找人聊天,做运动,或是租一堆漫画小说录影带来打发夜晚时间,不要睁着眼躺在床上发呆乱想,设法让自已累到眼睛都睁不开了,再“爬”着上床。
早上起床时.是心理防卫最弱的时刻,记得对自己精神训话一次:“你又活过了一天,真不容易哪。”接者,高喊三声万岁,为自己喝彩。暂时别想未来的事,在失恋这段日子里,每活过一天都需要相当的能耐,所以,每熬过一天,就赞许自己一遍:“事情并没那么严重嘛,昨天都撑过去了,今天更没问题喽。”你会发现日于真的一天天好过。
另外,不断称赞嘉勉自己,把自己的优点写成“大字报”,早晚瞻仰数次,你会发现:“我是真的真的很不错。”或当你有颇佳的表现时,“爱现加臭屁”地去向朋友寻求肯定与赞美的拥抱。
失恋打击了你的自信,现在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挽回失去的信心,重振往日雄(雌)风。
附推荐歌曲下载:
百度音乐下载姜婷婷《你都不爱我》
Psytopic组稿作品
感谢网友Angela推荐音乐,成员小桔灯提供素材
2006-10-27
几句禅语
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悟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网友负剑的少女推荐了20个关于佛的故事,psytopic从中精选了几个关于禅的故事,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最重要是体验那份豁达的生活态度。-psytopic.com
【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打破碗 】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感谢Psytopic网友负剑的少女提供素材
2006-10-19
照料母亲
照料母亲尤其不容易的是:她既渴望你的照料,又拒绝你的照料。她曾经是无所不能的,现在却无力来帮助你了,为此她心里十分难受,她感到自己成了累赘,这时减少你的麻烦就成了她的最大心愿...这是一篇旧文,最初发表于《南方周末》,后被《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今Psytopic网友Thessaloniki再次推荐,祝愿天下母亲健康快乐!-psytopic.com
照料母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前的母亲是不需要你去照料的,她无时无刻不想着照料你。而真正到了她需要你照料的这一天,你也已经不年轻了,你的孩子也许正面临高考冲刺,你在单位里也许正是顶梁柱,忙得起早贪黑,你的身体疲累别人尚看不出,但你自己却感觉到了。母亲需要你的这一天偏偏就在此时到来。当然只要事业有成,你可以在事后流着愧疚的眼泪对人们说些“对不起老母亲”之累的话,人们会原谅你, 还会觉得你很高尚。当然如果工作更重要,你还可以花钱雇人来服侍老人这样你就能多少得到一点解脱。这些办法是可行的,但你无法否认你的自私。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非你做不可的,惟有照料母亲,非你莫属。
照料母亲尤其不容易的是:她既渴望你的照料,又拒绝你的照料。她曾经是无所不能的,现在却无力来帮助你了,为此她心里十分难受,她感到自己成了累赘,这时减少你的麻烦就成了她的最大心愿。有位老母亲就是在一家人吃年夜饭时悄悄离世的,癌病让她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她却不肯喊出声来打断小辈们的欢笑。她到死都是在呵护孩子啊!
所以,当母亲真需要你照料时,不要犹豫,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你原先不知道照料母亲与照料孩子有多么不同。孩子永远心安理得地享受你的照料,母亲却对你的点滴照料心怀不安;孩子有时会挑剔会埋怨会嫌你还不够周到,母亲却对你本应为她做的一切充满感激。有些事要不是亲手去做做,绝对难以想象。当她终于顺从地让你为她洗一次澡时,当你一寸一寸的触摸她完全松弛的肌肤完全变形的躯体时,你无法不潸然泪下,这时你才刚刚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上含辛茹苦已经多么久了啊!从前你所看到她满头的银发与满脸的笑纹都只描述她的健康、长寿、开朗,惟有这孕育过你的身体袒露了真相 ——母亲已是多么的需要你去照料她!
作者:莫小米
感谢Psytopic网友Thessaloniki提供素材
2006-10-18
一起来推荐:麦田眼中的经典文章
Psytopic目前有800多篇文章,每篇按照平均字数2000字计算,约计1,600,000字,相当于4部800页厚的《心理学史》,约15公分厚。如果将这些文章全部读完,相当于修完一门心理学入门课程。(是否有读者这么做?)鉴于文章数量的增多,为提升新进读者的阅读效率,从今天开始,Psytopic将陆续发布由网友推荐或介绍的“经典篇章”,无论您是偶尔路过或者每天踩点,欢迎一起来推荐!-psytopic.com
以下是麦田的推荐:
麦田:很惭愧,Psytopic的文章我并不是每篇都看过,只选择自己看过中的印象较深的文章,推荐给大家。
1. 你总需要爱上一款瘾
爱情、毒品、网络,还是高雅爱好,你总需要爱上一款瘾。所有瘾的生物机制都是相仿的。能产生欣快感的东西让人想持续享用,就像小鼠乐呵呵地踩动踏板。进化赋予我们对幸福不懈追求的本能。但如果这些东西太容易获得,而又没有别的因素来制约,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依赖性,一旦失去则失魂落魄。但这些生物机制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如果不找一个幸福踏板来踩一踩,生命未免太过空虚寂寥。
2. 体验一把“灵魂出壳”
也许你没有经历过车祸,但是你也可能体验到那些车祸幸存者所感受到的“灵魂出壳”奇异幻觉,Psytopic早前已讨论过这种神秘的“濒死体验”现象。今天推荐的文章,也许是揭开这种神秘现象的线索:科学家现在发现,利用轻微的电流刺激人体大脑的特定部位,就能让人出现“灵魂出壳”和“居高临下看自己身体”的感觉,比如能够飘在空中看着自己的“遗体”一动不动地躺在下面。
3. 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
在爱情中的人们,在心理上往往退化到婴孩时期——我有什么需要,不用开口,爸妈就应该知道,而得到照顾最好的办法就是哭闹,但在成人的世界里,这样方式行得通吗?一个人从小成长的背景,常会深深地影响他日后被什么样的人吸引,以及日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管曾经受过多少伤,当爱情来临时,就是最好的医治和疗伤机会,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天下最好的治疗者是自己的爱人。
4. 答网友问:为什么会对一个人恨之入骨
在你的过去,是否曾对一个人由反感到敌意,甚至恨之入骨?一位Psytopic的网友也碰到相似的问题:连听到那个人的声音都无法忍受,甚至希望她从世界消失。人活得哪怕是非常的中立和客观,仍免不了受内心好恶的影响。一个人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内部的愤怒转移给他人,心理学上称这样的情绪转移为“负性移情”。通过攻击别人来感知自己,获得“我不像她”的自我感觉,你不厌其烦地反感她的一举一动,也许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种人。
5. 阅读疗法:寻找生活的意义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物,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动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神经症。如果说弗洛伊德时代的神经症主要是性挫折引起的,那么今天的心理问题则主要来源于生存挫折和彻底的无意义感。一个感觉不到痛苦的人是不是心理比较健康?心理健康的人或许更能体验到痛苦,只是他们能赋予痛苦以意义,这样痛苦不仅变得可以忍受,甚至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来。意义其实无所不在。
6. 如何拒绝别人占用你的时间
你是否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甚至不堪重负?如今拥有排满日程的人不止你一个!不妨试试给你的日程表减肥吧,那就是要善于向新的任务说不!无论你是一口答应下来的任务,还是抱着那个“你无所不能”的误导性信念,学着拒绝是你能帮自己和所爱的人的最好办法!因为这一“拒绝”可以降低你的焦虑水平,释放你的压力,并且给你足够的时间来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7. 午夜凶铃的心理分析
如果你喜欢看惊栗片,大概不会错过《午夜凶铃》。久闻《午》的大名,却迟迟未敢一赌庐山真面目,据说这部电影真的很令人恐怖,有些胆小的女生看了这个电影后好半天都不敢接电话。这是一篇利用弗洛伊德的象征理论来解读电影心理的文章,里面的分析主观性较强,如果你对弗氏理论反感,建议止步。
8. 自助赞美!送给你朋友最好的礼物
This is what a computer should do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Click on the button below and then type in your first name…
这是早上打开电脑该做的第一件事!点击下面的按钮,然后输入你的名字…
9. 心理游戏:你的思维僵化了吗?
有人感叹“哎,老了老了,不行了”,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请在3秒内回答。如果你想象力丰富的话,估计你现在嘴上应该挂着笑容,要是没有,那就要进来检测一下了。本游戏具有检测思维硬化的功能,并附带活化思维的疗效。无论是你给自己检测还是与亲朋好友分享,都不应错过这个好机会。
10. 心理学的“罗陀斯”(适合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
这一篇探讨关于心理学概念“知觉对象性”问题的文章,适合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作者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怀疑《普通心理学》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并将知觉的对象性问题,看作是心理学的“罗陀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过的一句话:“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这是对一个说大话的人讲的话,他硬说自己曾在罗陀斯岛跳得很远很远(引自伊索寓言《说大话的人》)。转义是:就在这里证明你有什么本领吧!
11. 爱情中的“强迫性重复”
为什么有些男士对温柔体贴的淑女毫不“来电”,但却深深迷上冷艳高傲,没好脸色,老是挑剔,永不满足的女性。为什么有些女性宁愿忍受忽视、凌辱,却一直依恋着那些无法给她们爱的男子。这篇文章是《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情》的续集,如果您未读过,建议先阅读前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概念:“强迫性的重复”(Repetition Compulsion)。如上述的例子,如果我们对某些人毫无理由地喜爱或憎恨,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和他们接触给了我们第二次补偿的机会。
12. 专家访谈:梦是最自然的创造活动
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最为基础和最为自然的创造活动。一种古老的观点认为,梦的解析可以促进生理健康;在心理治疗中,梦的解析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到那些潜意识里的心理系统,这些心理系统有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一旦你开始意识到它们的时候,就会使心理变得健康起来。以下是2006年中国教育报对意象显形技术的专题报道及对Robert Bosank关于梦的采访。
13. 每天至少三个拥抱
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Modern社会,我们对拥抱的渴望和对拥抱的忽略几乎是同样的突出。心理学家说,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拥抱是身体的本能需要。而我们的身体失语,已经多年。失语的身体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明媚的“春天”,为什么不可以给爱一个形式?现在就转身,给你爱的人一个拥抱…
14. 一起体验梦的心理测验
特定的梦境是否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弗洛伊德把梦定位在无意识上,认为梦是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本能和渴望的代言人。事实上,释梦只是一种翻译技术,将梦的片断作为一种分析元素,用来影射做梦者的内心世界,释梦的过程其实是给梦赋予意义的过程。想体验梦的意象对话吗,让Psytopic带您玩一次梦的心理测验吧。
15. 18道关于个性心理学的问题
如果说解答问题的人是可敬的,那么提出问题的人同样可敬。这是psytopic网友的一封来信,信中提出了18道关于个性心理学的问题,虽然是专业类问题,但不失趣味性,相信很多朋友看完也会产生相似的疑问。如果您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或者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在回复中一起分享;如果您的答案较长,请发送email给Psytopic,我们将另行撰文发布。这是网友间的线上交流,也算一次Psytopic“布置的作业”,:)
一起来推荐:小桔灯眼中的经典语录
读一篇文章,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或者让我们深受启发的,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两句话。Psytopic目前有超过20万句话,如果全部阅读完毕,需要耗费不少宝贵的时间。我们发起这个“一起来推荐”活动,即是将您认为经典的语句推荐出来,通告这种方式,大家都能花最少的时间,阅读最有价值的字句。欢迎一起来推荐!-psytopic.com
优秀是一种习惯
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
生命是一种过程
事情的结果尽管重要,但是做事情的过程更加重要,因为结果好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过程使我们的生命充实。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并不一定是直线
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有时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我们可以选择有困难绕过去,有障碍绕过去,也许这样做事情更加顺利。
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自己穿上滑雪板,哧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是从山顶滑到山下,但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个跟斗。最后我反复练习怎么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来。练了一个星期,我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我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我知道只要我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因此,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高速前进。
放弃是一种智慧,缺陷是一种恩惠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吃到了六个苹果。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丢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当别人有了别的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个人的友谊。所以说,放弃是一种智慧。
坚信定律
当你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的相信,它最后就会变成事实。
期望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
人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即使有人说某人很理性,其实当这个人很有“理性”地思考问题的时候,也是受到他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理性地思考”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状态。所以人们百分之百是情绪化的动物,而且任何时候的决定都是情绪化的决定。
我们无法把握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能把握某些事情。如果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有关,那么,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将与我们有关。
无论上苍给你怎样的不公,你永远是你心情的主人。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2006-10-16
书籍推荐:《转变》
是否想过美国人为什么会崇拜鹰?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可以活到70岁;我们听过凤凰磐涅,也许还不知道老鹰也会“磐涅”。在它40岁的时候,需要将喙敲击岩石直至脱落,把指甲一根一根拔掉,甚至连羽毛也全部连根拔起,经历这150天漫长的痛苦后,老鹰获得了30年的新生。这就是“转变”。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心理感受:过去已经分崩离析,未来的生命之岸还遥不可见?Psytopic网友nana2006推荐阅读书籍《转变》。-Psytopic.com
Psytopic网友nana2006来信说:
我们在告别过去的时候,也不希望失去什么,希望在下面她还能出现,同样每次的转折都会让我们迷茫,比如,毕业,换工作,下一场恋爱等等,当经历这些之后,迎来新的开始,好象才能重新鲜活起来。
威廉。布里奇斯博士著,心灵辅导大师,个性心理学协会前会长,1993年度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心理咨询师之一,帮助Intel,Apple,Shell等大公司制订转变政策。
"转变是每个人生命延续和壮大的必经之路。这种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的变化,代表了成长。
没有人喜欢失去,所以在面临转变时,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把自己之前拥有的东西全部带入下一个生命阶段,可是他们却不懂得,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放弃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生命中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在下一个阶段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书中还精彩的地方在于托尔斯泰与他的心理治疗师的一段对话。:)
以下是来自搜狐读书的一篇介绍:
早就听过凤凰在火中重生的传说。然而你知道吗,在自然界,却真的有这种涅槃发生。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可以活到70岁。然而要活这么长的寿命,它要在40岁时经历一番痛苦的更新过程——为期150天漫长的重生。
它必须飞到山顶,在悬崖的高处筑巢。它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让又长又弯的喙完全脱落,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随后,它会把老化的指甲一根一根拔掉。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自己又浓又厚的羽毛全部连根拔掉。五个月后,老鹰便如脱胎换骨般,又能展开轻快的翅膀自由翱翔,获得30年的新生。
这是一种转变。
凤凰借助火的能量,老鹰凭着自己的本能。经历过这种转变,它们的生命便焕然一新。
对于老鹰来说,这种转变是生理意义上的。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转变更多地表现在心理上发生的内在变化。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心理感受:我们从河这边的码头出发到对岸去,走到河中央时,却发现原先看到的对岸根本不存在,而我们刚刚离开的码头正在坍塌,此时的你是怎样的茫然无措,只能努力抓住一点儿暂时可以把握的东西。就像涅槃中的老鹰,丧失了攻击的能力,只能无助地等待。
这种心理感受就是艰难的转变带给人们的困惑。
在生命中,变化无处不在。无论是毕业、参加工作、换工作、搬家、结婚、生子还是退休;有时候我们会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工作换到另一个工作,总是在漂泊和变化;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经历许许多多无法预料的转变。这些转变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摆脱旧的生活状态的过渡时期遭遇到痛苦的挣扎。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机会,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进行心理上的转变。如果我们确信变化可以带来梦想中的一切,能够让我们看到更美好的未来的话,那么,这种转变的迷茫状态还可以让人忍耐;但是,如果我们觉得前途未卜,那么,转变的痛苦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转变是每个人生命延续和壮大的必经之路。也许,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转变。而事实上,这种转变是否成功将决定我们新旅程的方向。正是这种周而复始、永不停止的变化,促使我们成长。
现在,一本经典的读物——《转变》,为我们讲述了怎样应对转变,帮助我们度过困难时期,成功地完成转变,告诉我们如何在变化中辨别出新的机遇,引领我们一步一步走过危机四伏的转变时刻,把握住生命的航向,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转变》一书的作者,美国的威廉·布里奇斯博士是一位心灵辅导大师,1993年度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心理咨询师之一。他在40多岁时出版了《转变》一书的第一版,即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25年间,共印刷了41次,销售超过50万册,被誉为影响人类进步的50部励志经典之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如今,布里奇斯博士已到了古稀之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又到了一个需要重生的年龄”,于是,他对《转变》进行了修改和增补,既完成了一项个人的转变,也成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封面精美、内容丰富的第二版《转变》。应该说,这一版的《转变》凝聚了作者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多年的智慧成果。更为难得的是,作为探讨成年人自我发展的一本经典之作,《转变》借助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故事,把转变的内在过程阐释得清晰透彻,为人们在转变发生时进行思索提供了一些新的方法。同时,中文版的文字优美流畅,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在转变的痛苦过程中经历死亡,获得重生。凤凰借助火的能量,老鹰凭着自己的本能。而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学习和个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就让《转变》来陪伴你顺利地走过转变的心路历程,迎接崭新的人生。
附书籍信息:
《转变》
威廉·布里奇斯(美)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定价:26.80元
Psytopic组稿作品
2006-10-14
工作压力:你正在疲于奔命?
记得那篇《不要奴隶般地工作》吗?现在,工作压力对我们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曾经无比满意的工作,现在是否让你感到疲倦和失落,甚至开始愤世嫉俗,对人漠不关心?我们面临的危机不再是一头饥肠辘辘的熊堵在洞口,而是气急败坏的老板要求你在30分钟内搞定PowerPoint报告,这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压力荷尔蒙,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心身耗竭综合症”。Psytopic提醒您: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psytopic.com
各行各业的工作压力正在增加,人们正疲于奔命
自从9年前在商界谋得职位后,拉里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在职场上平步青云,始终保持着模范职业经理人的形象。28岁那年,他进入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不久便得到晋升,负责公司的很多事务。公司给他配了一辆车,外加一份让人羡慕的高薪。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背后,是连续不断的出差和每周60~80小时的工作,以及频繁的周末会议。但他对此并不介意。拉里说:“偶尔,我也会感叹这份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我真的乐在其中。这么长时间以来,它带给我许多快乐。”
直到有一天,拉里突然倒在自家公寓门外,出现严重头痛、心率加速和头晕目眩等症状,被送进了医院的重症室。1年后,他回忆说:“起初,我以为自己患了中风。”但是医生却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诊断结果:心身耗竭综合症(burnout syndrome)——拉里是因为多年的过度操劳才病倒的。
许多专家相信,在这样一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时代,像拉里这样的病例并不罕见,且发病率正日益增长。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旗下的一份刊物称:“现在,工作压力对员工健康造成的危害,也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重。”虽然,精力开始自然衰退的中年人因过度操劳而引发身心衰竭更常见,但同样情况也可能出现在青年人身上。2005年11月,Spherion公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委托发起了一项哈里斯互动民意调查,结果发现,年龄在25~39岁之间的工人,1/3因为工作而感觉心力交瘁。
“心身耗竭综合症”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由美国纽约的心理分析学家赫伯特·J·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提出的。当时,弗罗伊登贝格尔注意到,他曾经无比满意的工作,现在却让他感到疲倦和失落。后来他又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的许多医生也变得情绪低落、愤世嫉俗,对病人也越来越冷淡、越来越漠不关心。
不久,弗罗伊登贝格尔开始在医学界以外的领域寻找案例——他发现,类似的情况在许多行业中普遍存在。很多人的身心都饱受折磨:在心理方面,他们情绪容易波动,睡眠不稳,而且注意力无法集中;在生理方面,他们腰酸背痛,或者出现消化系统紊乱。这种因职业生涯而导致身心俱疲的状态,被弗罗伊登贝格尔定义为“心身耗竭综合症”。
这种小毛病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心身耗竭综合症在这个领域的“圣经”——《精神障碍的诊断及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分类。相反,它被归入了“未分化身体形式症”(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不过,即使没有确凿的统计数据,专家们仍一致认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压力正在增加,人们正在疲于奔命。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长期紧张在诱发心身耗竭综合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上说,人体的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性反应。它可以帮助人类和其他动物躲过眼前的危机——如凶猛食肉动物的突然出现。在我们意识到危机前,大脑就察觉到了潜在危险,并在1秒钟内迅速启动了一系列生理反应,使我们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肾上腺素流入肌肉,让我们行动更加灵活;感官也变得更加敏锐;身体还会关闭一些不太重要的系统(如消化系统),来保存能量。
问题在于,就算我们面临的危机有所改变——不再是一头饥肠辘辘的熊堵在洞口,而是气急败坏的老板要求你在30分钟内搞定PowerPoint报告,这种警报系统同样能发挥作用。当我们人手短缺,无法按期完成任务时;当我们心急火燎,赶去参加一个会议时;当我们手忙脚乱,在最后一刻为出差打点行装时——警报系统会一次次亮起红灯——这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压力荷尔蒙,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如果这种紧张状态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身体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病变。持久的压力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弱化免疫系统,使我们更加频繁地遭受病毒侵袭。
恶性循环
对许多心身耗竭综合症患者来说,发病原因大同小异。厄运往往会降临到最佳员工的头上——这些人总是欣然接受一大堆任务,并且干劲十足。工作已经成了展现他们个人价值的重要部分。正如拉里描述的那样:“从某个角度上说,工作已经消耗了我大量精力,以至于其他方面的需要变得不再重要。在工作上投入过多,令我陷入了一种不断恶化的、疲惫和漠然的状态中。”
为了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公务,这位可怜的员工不得不加班加点,在办公室里一直熬到深夜,忽视身体锻炼、无视饮食规律(胡乱吃些不健康的快餐,或者干脆饿着肚子挺过一顿)、取消私人约会、甚至错过孩子们的足球比赛,最终如拉里所说的那样:“我把自己完全孤立了起来。”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当正常的人际交往被切断时,我们不可能感觉良好。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的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Manfred Schedlowski)说:“来自家庭、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是抵抗压力的重要缓冲剂。”最近,他已经创建了一个课题小组,研究工作压力的起因与后果。
另一个危险因素,是他或她工作时拥有的支配权,以及努力工作后得到的赏识。精神病学家于尔根·施泰德(Juergen Staedt)在德国柏林开设了Vivantes医疗中心。他提到这样一位患者:她曾是一位成功的部门主管,连续数年表现出色——直到公司进行了结构调整,虽然她极力争取,仍无力扭转部分下属惨遭解雇的命运——这无异于在她脸上扇了一记耳光。此后,失眠、厌食和怀才不遇的怨恨一直困扰着她,最终将她送进了施泰德的医疗中心。他解释说:“这样的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过,心身耗竭综合症患者的个性会让他们无法跨越这些挫折。他们的整个自我形象都被敲得支离破碎了。”专家们把这种受挫称为回报危机——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工作上耗费的大量艰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这些患者的工作能力下降是迟早的事。他们会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创意越来越少,记忆力也越来越差,并开始犯错。“然后,恶性循环就开始了,”施泰德解释说,“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出色,身上的压力就会变重,事情会越来越糟。”就拿一向温文尔雅的拉里来说,他开始将自己的失误迁怒于同事,并批评和斥责他们。
压力和对自身的不满会在精神上留下烙印。日渐消退的自尊和对失败的焦虑折磨着他们,使这些心身耗竭综合症患者丧失信心,毫无斗志,终日在痛苦中煎熬。他们可能会在酒精和药丸中寻求安慰。一些人甚至尝试自杀。
这些患者往往是最后一个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的人。没人会在一夜之间彻底变得身心衰竭,恰恰相反,他们的精力是逐渐衰退的,速度慢得让许多人从未察觉出这些细微变化,直到情况已经变得相当严重。加班时间的延长,甚至在周末加班,他们会认为,“没有问题——我现在只是有点疲劳而已”。可接下来,许多第一次就会陆续登场:他们会取消观看网球比赛的安排,或者错过与朋友计划了很久的周末旅行,还不得不为此不断地道歉——办公桌上的公文堆积如山,他们不能丢下工作不管,不是吗?
“我当然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儿,不过我想,我应该可以设法应付过去,”拉里回忆道。当他最终倒在自家门前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正是这一记当头棒喝救了我的命”。
施泰德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一辆车,你就应该每年对它检修一次,并经常检查机油。心身耗竭综合症患者从不会把他们的‘汽车’送去检修。他们通常全速行驶上千公里后,因发动机突然失灵而大吃一惊。他们完全忽略了日常维护。”
心身耗竭综合症患者无法在工作以外的生活中找到生存的意义,因此对他们来说,放松一下、关上电脑休息5分钟之类的建议完全不起作用。所有想克服这个问题的人,都必须学会这一点:除了事业成功以外,其他事情也可以带来成就感。这正是精神病学家施泰德着手进行治疗的突破点。他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有点像快乐训练营。在我们的治疗方案中,烘焙饼干、绘画和散步所占的比例,与运动及与他人交谈同样重要。最终,这些患者学会了如何仅仅因为快乐而去从事某项活动。”
舍德洛夫斯基相信,这就是症结所在。“那些令你在事业上飞黄腾达的个性,正是现在必须摆脱的东西。”在对那些身心俱疲的经理们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这位心理学家经常可以将他们的“人生规划”追溯到孩童时期。“比如,那些从小就学会必须守时,总是把事情做得非常完美的孩子,长大后便会从中受益,”他说。凭借这种根深蒂固的优点,他们会在学校中表现出色,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是一样。不过,现在他们还必须掌握一些新技能——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新制定人生规划”是治疗方案中最困难的部分。它与大脑的运作方式有关。学会的时间越久,重复实践的次数越多,事情在大脑中扎根越深。舍德洛夫斯基称:“重新学习生活习惯,改变早已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耗时很长的训练过程。”他建议进行为期6个月的非住院治疗,在此期间,患者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他们更加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预防为主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能避免落入过度工作和内心压力的恶性循环,就再理想不过了。苏黎士的课题小组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教育课程来减少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舍德洛夫斯基评论说:“现在的商业社会中,压力几乎无处不在。如果你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压力的影响,心身耗竭的危险就会大大降低。”
压力的强弱是重要因素,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施泰德解释说:“如果一个人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7天,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为自己减压,他也许就不会出现问题。另外,也有人哪怕只做兼职也已经压力沉重,并最终患上了心身耗竭综合症。”
抗压法则第一条:为你的身体留出一定的时间。相关的抗压方法非常简单,而且行之有效。这些方法包括:食用健康食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的睡眠。
抗压法则第二条:工作狂必须在紧张与放松之间寻求平衡。或者,套用一句行话,要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舍德洛斯基说:“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压力补偿机制。”一位女士也许可以通过长跑来减轻压力,另一位女士的放松方法可能是躺在自家的沙发上听古典音乐,而第三位女士可能更喜欢在她的花园里摆弄花草。这些习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须要全身心投入到一种令人愉快的活动中去。
密切的社会接触也很重要。花时间与朋友、家人和同事相处,都有助于缓解压力。最后,学习一些放松技巧也会有帮助,如瑜珈或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德洛夫斯基强调,你必须先在头脑中跨出决定性的一步。他说:“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
最终,拉里选择了一种更平衡的生活状态。他辞去了工作,修补了朋友间的友情,还实现了孩提时的一个梦想——周游世界。接下来,他重操旧业,在另一家咨询公司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职位。不过现在,他已经掌握了平衡,将工作与“更多的运动、更多的休闲、更多的度假和更多享受生活的时光协调起来。尽管对我来说,工作仍像过去一样重要,但这些事情现在更加重要”。他喜欢这个结果。“生活从未像现在这般美好!”
撰文:乌尔里希·克拉夫特(Ulrich Kraft)
翻译:虞骏
来源:《环球科学》第十期
2006-10-05
Here I am
9月份的时候,Micowind发布过一篇《Where am I ?》当时我在Email的回复是:“我是lightor, 看完你的文字,我也曾有过相同的疑惑,很有趣,后来我想到了一种解释:‘组合本身也是创造,这可以从化学反应中得到应证’。”...所见略同,Micowind也持类似的看法,这次他将对上次的问题作坚定的回答。本文适合喜欢思考世界的朋友阅读。-psytopic.com
对于自己提出的那个问题,我试着给出自己的解释和回答。
没错,我们从出生到成长,确实是不断地在接受别人的观点,选择别人创造的信念。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的不同选择,形成了我们的观念。对于科学知识,因为有教育系统,我们的观点容易比较相近。像中学学物理定律,我们做着验证同一规律的习题,理所当然地容易统一意见。而科学知识以外的各种观念,有太多的变数,包括你的视界,你的长辈影响,你的个性倾向,太多的影响因素,非常难以统一,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崇尚自由、个人空间的时代。于是我们拥有了这样那样的选择权。组合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样的词不是意识形态的宣扬才存在的,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可以溶入群体,但不愿意将个体湮没。先哲先贤们都是如此智慧,以至于我们再想找一个全新的,完全是自己创造的思想是如此困难。那么在不断地选择与综合的过程中,我自己的声音在哪里呢?怎样深刻体验到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存在呢?
或许,奥秘就在这“不断地选择与综合的过程” 中。我愿意用一个词来概括:思想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中,NaOH和HCl可以中和出NaCl,而Na和Cl2 也可以化合出NaCl。从这两个简单的化学反应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启示。一是: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与原来的物质是不同的,甚至是质的不同;二是:不同的物质,经过不同的途径,可能生成同样的物质。
在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自然界的原理,其实也浓缩在了人类的历史与思想中,毕竟人也是宇宙的一员,他也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即使人类再伟大,力量再无穷。以化学反应的原理来理解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存在感,是不是一定正确我不敢也不想下定论,只是觉得贴切(其实正确这个词本身就有武断的嫌疑)。
我们时时挑选并接受万事万物的种种看法、观点,与此同时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或许时时也存在着思想的化学反应。种种思想经过反应,出现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和你原来接受的思想或许会有本质的不同(质变);而不同人,不同的思想,经过不同的反应途径,也可能获得一样的思考结果(殊途同归)。
就像如果一个人比较倾向于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等相对较为悲观的哲学思想,再加上看见死亡等残酷场景的思绪,可能会形成一种以痛苦为核心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因为渗透了自己的视界,自己的经历,又没有那样完整的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持有以痛苦为核心,以快乐为核心的世界观的两个人,可能经过争论也会得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一致结论。例子的形象程度可能有限,但仔细回想自己的思想历程,是不是都有类似的经历?
反应出的新思想,可能和别人在结果上是重复的,但历程不同。这样反应的过程,我们也许多数时候也不甚明了。但有时我们会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借用马斯洛的一个概念“高峰体验”(就是好像突然顿悟很多东西,突然觉得一种充溢于心中的美感与幸福感)——这样的体验或许就是反应过程的集中体现之一。这样思想的化学反应,应该是存在着的。我们看到了一种观点,选择了它,并应用它,看似毫无自己的加工,可是中间最起码已经渗透进自己的判断,自己的经历,和“内化” 有些类似的道理。而且应用的某种观念,和初始接受的那种观念,多多少少已经有了些变化。
而这些思想的化学反应,也正是我们证明自己存在的依据。有时这种依据似乎显得不那么清晰,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反应,产生纯粹原创的思想又如此之难,那我们的思想早就停滞了。停滞的思想、观念是无法带来一个高速进步的社会的。
有人这样评论我上回的《Where I am?》一文:“就算使用别人的语言/表达别人的看法也没有什么不好!人估计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吧!”。其实就是说明一个原材料的问题,如果连思想反应的原材料都没有,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形。正是因为他人的思想,所以我们才能生存;但仅仅只有他人的思想,也是不够的。就像有“米”却不“煮”,估计也难以下咽。而由此呢,我们也更加敬佩先哲们,他们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在远说不上发达的文明中,为后人提供了优良的“米料”。人类思想或许就是这么一代代提供和传承的,只是思想大师的提供或许更系统更广阔更丰富,多数人较少较有限罢了。但思想的传承,思想的化学反应,思想的传承,终究是这么一直进行着,从未停息。而且在这个快捷的世界中,速度飙升。就像从前说“知识大爆炸”,现在都懒得说了。
固然为这种速度感到欣喜,但也隐含着一丝担忧。思想的化学反应,太快太剧烈或使用太危险的原材料,都容易伤到自己。所以……把握一个度吧。希望这不止是我个人的愿望。
但不论如何,因为有着思想的一系列提供与传承的机制,尤其是思想的化学反应,我们终于可以不再迷惘于“Where I am”,终于可以大声而坚定地回答:
Here I am ! ^_^
Subscribe to:
Posts (Atom)